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53604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关于本册教材内容,我从五个方面进行研说:(课件)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综合实践。(一)识字与写字本册要求会写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认识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任务。(二)阅读本册阅读教学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课件)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这八个主题共有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每篇精读课例
2、包括课文、课后问题。略读课例包括导读、课文。(三)口语交际本册口语交际包括八个话题:(链接)⑴策划一次与远方小朋友“手拉手”的活动;⑵说童年趣事;⑶劝说;⑷讲述一件自己感动的事;⑸演课本剧;⑹就怎样正确利用电视、网络等问题展开讨论或辩论;⑺讲人物故事;⑻聊热门话题。(四)习作习作是建立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之上的,本册教材的习作安排了八次:⑴记实作文三次:第二组写“童年趣事”、第四组写“一件令自己感动的事”、第七组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⑵应用文三次:第一组写信、第三组写发言稿、第六组写简单的研究报告;⑶材料作文二次:第五组缩写、第二组看图作文;(4)自由作文一次。(五)综合实践分
3、“大综合”与“小综合”,“大综合”在第六组“走进信息时代”,分“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两部分;“小综合”在第三组10课后,包括搜集汉语中的熟语(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等),公共场所看到的提示语、广告词,相声、影视剧的精彩对白等。 二、教材编排: 本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课件)。(一)导语在每组课文的前面,包括本组主题简介和单元教学目标。(二)课例分精读课例和略读课例。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
4、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分别在2、6、18、19、20课后面),两次“阅读链接”(在3、26课后面)。(三)回顾与拓展包含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课外书屋”栏目有时是成语故事、趣味语文和展示台。(四)交际与习作 教材的最后还编排了9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 三、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5、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课标要求,高年段学生已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学时应更加放手。 2.用硬笔书写正楷,行款整齐,有一定的写字速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3.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6、地朗读课文。 (2)默读训练既要提高理解水平,又要提高默读速度,课标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培养学生的浏览能力,“初步具备根据需要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体会表达效果。(了解—理解—体会效果) (6)养成积累的习惯。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通过课后思考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2)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特点。①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②体会用词的准确③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④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⑤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⑥寄情于物的
7、写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习作(写话—写下见闻、感受—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要求不可过高。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3、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四)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3..体现双向互动。 4、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