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doc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doc

ID:55152210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doc_第1页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doc_第2页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doc_第3页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张敦仁刻《仪礼注疏》格式之由来  主持人语:  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的核心是礼学与易学。梁朝皇侃曾经说过:“六经其教虽异,总以礼为本”。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此辑3篇礼学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论文,另有1篇易学论文,皆言之有物,有感而发,探讨了礼学、易学中的某些问题。    [摘要]清嘉庆张敦仁刻《仪礼注疏》被公认为《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系统中的最善之本。该书实为顾千里取宋刻《仪礼经注》及宋刻《仪礼疏》重编而成,与此前同类刻本相比,其材料来源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本《仪礼注疏》的格式大体同于明陈凤梧刻本,但其行款�S据元刻十行本设定,其书名则在复

2、古的基础上有所革新。分析张本格式的由来,有助于推考其成书经过及其与阮刻注疏的深层联系,同时也反映了顾千里强调疏文在合刊本中之地位的礼学史观。  [关键词]《仪礼注疏》;顾千里;经学文献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03―0039―05  Abstract:YiLiZhuShupublishedbyZhangDunreninQingDynastyJiaQingperiodisthebestoneinYiLiZhuShueditionsystem.Actually,itsauthorisGuQianliwhousedtwoSongDynastyeditio

3、nstocompileit.Thisisthemostimportantchangecomparingtoothersimilareditions.ZhangeditionsformatismostlylikeChenFengwusedition,butGusetitswordcountbythereferencetothetenlineedition,anditstitlehassomeinnovations,too.AfteranalysingthesourceofZhangeditionsformat,wecouldgetamuchdeeperinsightaboutitsforming

4、processanditscloserelationshipwithRuanedition.Atthesametime,itreflectedGusritualacademichistoricalperspectiveaboutYiLiShusimportantstatus.  Keywords:YiLiZhuShu;GuQianli;Confucianclassics  在《仪礼》经注疏合刊本的版本系统中,清嘉庆张敦仁刻本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究其文献价值,最突出者约有两端:此前合刊本之分卷皆遵循经注本的结构,“散疏入注,而注之分卷,遂为疏之分卷”[1],张本打破此惯例,改以单疏本卷次为准绳,分

5、五十卷。此前合刊本无不辗转衍生自明嘉靖陈凤梧刻本,而陈本之经注实根据朱熹《仪礼经传通解》、杨复《仪礼图》、敖继公《仪礼集说》等书摘录汇纂而成,[2]张本则首次将宋严州刻经注单行本与宋景德刻单疏本作为合刊基础,就其文献来源而言,相对于旧本可谓彻底重建。此两端经张敦仁《重刻仪礼注疏序》明白揭出,世已习知,但其编刊格式渊源何自,尚未见专门研究者。考论张本格式之来历,不仅有助于发现编者心曲,也是探明其成书过程的必经之路,今试作探讨,以就正于方家。  刊行于清嘉庆以前的《仪礼注疏》目前所知共有七种版本,分别为明嘉靖陈凤梧刻本、明嘉靖汪文盛刻本、明嘉靖应��刻本、明嘉靖李元阳刻本、明万历北监本、明崇祯毛氏

6、汲古阁本与清乾隆武英殿本。虽然后六种均以陈凤梧本为祖本,但在不断翻刻的过程中,其行款也在逐渐变化。陈凤梧本半叶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大黑口,双鱼尾;汪文盛本系覆刻自�凤梧本,故二者行款格式全同;应��本始改为半叶九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李元阳本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四周单边,白口,无鱼尾;北监本同李本;汲古阁本为左右双边,其余与北监本相同;殿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约而言之,陈凤梧本、汪文盛本是《仪礼注疏》的最初形态,应��本是从十行本变为九行本的过渡环节,李元阳本则代表着九行本面目的正式确立,后之北监

7、本、汲古阁本皆与李元阳本大同小异。只有武英殿本较为特殊,虽其本质上仍属于陈凤梧本的衍生品,但清代乾隆时期的官方学者已对其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校改,行数亦由旧本之九行变为十行,所以其与李元阳本代表的九行本之间的承继关系体现得远不如北监本、汲古阁本那样明显,严格地说,武英殿本是一个较新但不是全新的独立版本,对于旨在探讨《仪礼注疏》形态流变的学者来说,缺乏参考价值,姑置勿论。  应��本虽已改为九行,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