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49997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9
《海蜇与菲律宾蛤仔、对虾和鱼耦合养殖的关键技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海蜇与菲律宾蛤仔、对虾和鱼耦合养殖的关键技术 一、放养 刘升发等研究发现,菲律宾蛤仔壳体生长率曲线在5月中旬和10月底出现峰值,即春季和秋季快速生长期;菲律宾蛤仔的最适生长水温低于对虾和海蛰,必须最先放养,反之,个体大的对虾可能危害嫩小的菲律宾蛤仔。 刚放养的苗种个体小,抗逆性低,核心问题是保证放养菲律宾蛤仔的成活率。杨凤等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了常见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值以及流速和规格对菲律宾蛤仔幼贝潜沙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10-30℃、盐度25-30、pH值在6.0-9.0范围内,蛤仔幼贝均能100%潜沙;在试验观察的4-5h内,盐度由
2、30突变至10时没有蛤仔潜沙,突变至20时有20%-30%潜沙或100%潜沙;pH值由8.0突变至10.0时不能潜沙;以暂养海水的温度、盐度和pH值为中心,随着各个指标向两侧突变,潜沙时间延长;在温度1-30℃,突变温差5-15℃条件下,全部试验组均100%潜沙,在15-20℃时潜沙最快。说明蛤仔幼贝对温度及其突变的适应能力很强。这可能与蛤仔生长在潮间带,生活环境的温度和盐度经常大幅波动有关。流速为3、4、5cm/s时,随流速增大潜沙速度加快;在壳长6、9mm和12mm的幼贝中,以壳长12mm潜沙速度最快。若以半数潜沙时间为判定指标,则适宜潜沙温度为15
3、-20℃,盐度为25-30,pH值为7-9和8.0。在适宜条件下,蛤仔幼贝1min内开始潜沙,3min内有半数潜沙,5min便全部潜沙。环境突变对蛤仔潜沙有明显影响,在池塘放养蛤仔时应该注意购买地和放养海区温度、盐度和pH值的差异,选取壳长10mm以上幼贝放养效果较好。 二、投喂与水质管理 1.投喂既给养殖生物提供营养和能力,又与施肥共同影响水质。本养殖系统的海蜇投喂与常见的投喂技术基本相同,但海蜇作为大型胶质滤食动物,投喂更与水质管理有关。因此,笔者将投喂与水质管理一起讨论。 2.水质状况是水中各种生物的“脸谱”和生理习性的“晴雨表”。读懂水质这
4、张“脸”,即透过水色、透明度和生物组成等看出水中海蜇等养殖生物的“喜和哀”。在本养殖系统中,从能量流动和物种间关系来看,水质管理的关键应以海蜇为核心、以氮磷的循环为重点。 3.在本养殖系统中,水温、盐度、溶解氧含量和硬度等水化学指标与海蜇的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在水质指标如下的池塘中海蜇产量却较高:5月池中水的亚硝酸盐含量在0.01-0.10mg/L之间,6、7、8月变化在0.40mg/L-0.70mg/L之间;7、8月池水中氨态氮含量变化在1.1-2.1mg/L之间;7、8、9月池中水总有机碳含量变化在10mg/L-15mg/L之间;浮游植物的丰富度
5、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之和为4.49。笔者认为,上述水质调控指标是本养殖系统的适宜变化范围。 一般认为,亚硝酸盐对水生动物的毒性较强,本试验中海蜇产量却较高池塘的亚硝酸盐含量指标也远高于渔业水质标准。笔者认为,适当高浓度的亚硝酸含量池塘海蜇产量比较高的原因可能与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关。 三、轮捕轮放 轮捕轮放在我国南方淡水渔业中广泛应用,能增产的基本原理是不断调整养殖生物的储存量,使其始终保持在增长幅最大的略低于最大养殖负载量的最适储存量。轮捕轮放使养殖时空的利益最大化、市场供应的均匀化和资金周转高效化。轮捕轮放的对象必须具备生长快、周期短
6、、易捕捞、苗易得等特点。在本养殖系统,只有海蜇具备这些优势而成为轮捕轮放对象。 轮捕轮放的关键是准确判断不同条件下海蜇指数增长的拐点。指数增长的拐点前即捕出,贻误了海蜇的质量快速增长期,指数增长的拐点后捕出,逻辑斯曲线引发的生长崩溃,两者都会影响海蜇的产量。因此,探明本系统中海蜇指数增长的拐点可能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