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147327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性命兼修、身心合一的养生-道家生活化的必由之途.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性命兼修、身心合一的养生:道家生活化的必由之途 道家养生,是一种在身心和谐的基础上,与自然、社会融洽相处的健康生活方式一它理念先进,同时兼具现代性和可操作性,因而在当代呈现出新的活力。 现代科技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人的身心和谐却未能与之同行。焦虑、抑郁、失眠、人格分裂等现象愈演愈烈,解决身心和谐问题已成当务之急。在传统道家的智慧中,深蕴着解救世人身心困境的源头活水。 从身体到心灵的养生之道 是身体决定心灵,还是心灵决定身体?身心之间是如何发生联系的?此类身心关系问题,是自古以来西方哲学、宗教和
2、自然科学的一大疑难,迄今未获妥善解决。当前,现象学、医学、生命科学已在此领域取得长足进展。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身心之间的关系极其微妙,甚至很难严格划分身心的界限。中国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使国人没有走上身心对立的道路。这典型地体现在道家养生上,它既推崇精神的修为,又不忽视形体的修炼,两者相辅相成,无一偏废。因此,道家养生与现代科学的前沿存在相合之处,以身体作为心理的物质基础,注重身、心间的良性互动。 人生活在身心的内外往复之间。然而除道家外,以往的各家哲学或宗教常偏重心灵,而忽视、轻视甚至贬低身体的意义。梁漱溟年近不惑方晓悟,
3、道家在人类生活中自有其真价值,并谓之“身学”:“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趋向于此身之灵通而造乎其运用自如之境。”道家的确格外看重身体,并善于从身体人手来解决身心问题。身是心的物质载体,身为本,心为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也是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产生于物质,但对物质有反作用。在基础建设不去尽心尽力完善的情况下,不宜过分强调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以避免颠倒妄想。 道家养生一贯坚守物质性身体的第一性,虽起于身体,但并非终于身体。《吕氏春秋・先己》云:“凡事之本,必先治身”,“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修养身心作为世间
4、最根本的要务,是理顺一切事情的前提。据汤用彤研究,《吕氏春秋》中,治身与养身、养生、养性都包括人在肉体方面的保养。这类问题不仅是一个如何保养身体的医学问题,而且涉及身体和精神、生理和心理、形和神的关系,以及治国平天下的方法问题。《吕氏春秋》的治身观融会了道家身国同构、内圣外王的理论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贯通了儒道两家思想,具有极为丰厚的文化内涵。事业是身体的延伸,事业成败常与身体盛衰直接相关。马王堆医书《十问》载大禹治水屡败,病患缠身,家中大乱。师癸告诫他“凡治政之纪,必自身始”,即治国纲纪,要先从调理自己的身
5、体开始。于是大禹治神气、练筋骨,百脉充盈,精神焕发,家国皆复祥和。因此,若不能打好身体和谐这一基石,就会精神状态失衡。若不自量力企图跳出这一自然规律,往往是折腾了一大圈又回到原点。但也有超常禀赋之人能突破物质的束缚,实现精神的超越。然而,毕竟世间罕见。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自古以来的道家传统智慧。《黄帝内经》指出,心理活动是由身体产生的,分属于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还主张脏腑是情绪活动产生的生理基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身体的生理结构及其功能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6、着人的心理状态,甚至人生命运。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之所以能凭借顽强意志创造奇迹,正是其意志所属的脏腑核心功能健全。体若不健,心必难宁,这在生活和科学上已不断被证实。若无好身体,无论如何开朗,也会意志消沉;再怎么努力,终究一空。有人认为,作为脑力工作者,肢体发达与否无所谓。其实,就连教书这类似乎不用体力的活,也同样需要健康的体魄,如此才能带来平和的心态。任何心理问题,都有其物质或能量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们有时会闪出一些邪恶的念头?这是因为其背后有种负面的能量,或所谓邪气,若将邪气清除出去,邪念自然就没了。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身心
7、问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和生存焦虑。对于这类身心疾病,西方医学已难于应付。面对诸多心理问题,现代心理学亦颇感棘手。其实,许多心理疾病不只是由主观因素所致,很多是由生理问题引发。像抑郁症,就多由身体的失序而导致心绪的紊乱。因此,除了心病治心、身病治身的老路之外,心病由治身人手,身病由治心人手,或者身心同时兼治,常有事半功倍之效。 传统心学养生从最高的统一原则出发,先建立一个心性形上学以提升人的境界,进而通过心力来调节身体。道家则在融摄心学的同时,注重从下向上的身学路径,以实现由身体到心灵的升华。这两种路径
8、分别适用于世上“境随心转”和“心随境转”的两类人,但前者极其难得,后者则占绝大多数。后者的身学路径与现代思维模式颇为一致。就现代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美国哲学家丹尼特比喻是吊车型,前者是举重机型。 心学与身学正好对应以上两种思维模式,它们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对立统一,互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