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

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

ID:55146516

大小:19.37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4-28

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_第1页
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_第2页
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_第3页
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_第4页
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死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如何对幼儿进行生死教育是一个被人刻意淡忘的问题,但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事实上“死亡教育”并没有年龄的限制。不要小看幼儿,他们的经验虽然不多,思维却不受限制。人对死亡的认识,是从幼儿时期就开始的,应从幼儿开始就培养孩子正确的生命观、死亡观。幼儿对生命死亡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他们从生命的终极角度来理解生命,从而对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保护身体的健康等方面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对幼儿开展生死观教育是弥补我国当今教育盲点的需要,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对幼儿全面发展尤其是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作用。    一、幼儿生死教育的意

2、义    很多时候学校和家长,在幼儿遇到与生死有关的事件时,一般采取回避的态度。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没有使幼儿心灵得到满足和安抚,还可能造成错误的理解。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两岁幼儿的奶奶去世了,妈妈告诉他:“奶奶去世了。”孩子问:“什么是‘去世’?”妈妈说:“就是不在了。”有一天,孩子杯子里的牛奶喝完了,他对妈妈说:“妈妈,妈妈,牛奶‘去世’了。”大家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笑话,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幼儿自幼年开始即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如果得不到父母、教师的教导,他们容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只有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

3、、童话故事书等,略窥死亡面貌,但因无法获知真相,容易受到或夸大、或不实、或扭曲、或神秘的报道影响,产生错误或片面的死亡认知,影响其对死亡的态度,产生恐惧、害怕、疑惑等负面的情绪,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因此,笔者认为生死教育应从幼儿开始。    二、幼儿生死教育的内容及方式    1.日常教育,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死亡认知  日常教育是幼儿生死教育的重点,在于进行预防性教育,通过轻松自然的教育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对死亡的正确认知,在面对来临的灾难事件或亲人死亡时,能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与接受。  例如家里饲养的宠物生病死了,孩子可能会因此非

4、常伤心,父母在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宠物因为生病,心脏停止了工作,死了,不能再回来了,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回忆照顾宠物的过程和宠物给家人带来的欢乐,让孩子知道过去宠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给宠物举行一个简单的葬礼,让孩子了解葬礼的过程,并让孩子亲自埋葬宠物,让他们真正接受宠物已经不在的事实。在过程中让孩子体会那是过去的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发生在同一只宠物身上,并且一起悼念接受宠物死亡的事实。经历这个悲伤的过程后,才能重新适应一个没有宠物的环境。  2.亲友或其他死亡事件发生时的哀伤辅导  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周围死

5、亡的现象,小到身边植物、宠物的死,大到亲人的离世。作为家长、教师要做些什么呢?是否要告知孩子?是否要如实回答孩子的疑问呢?  家长应正视幼儿的生死教育,对死亡的理解问题不仅仅是科学认识的问题,更是伦理学的问题,孩子提出生死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众多死亡的问题中,亲人离世恐怕是孩子最难接受,也是家长最难向他们解释的问题。很多父母面对这种问题时,喜欢用比较隐晦的说法解释,把死比喻成“睡觉”或者“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等。父母以为用这种应对方式可以将孩子保护在没有伤痛的世界里,但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恰当的做法。

6、因为一方面亲人离世后必然会让孩子忍受分离的痛苦,时间久了之后会让孩子感觉离去的亲人根本就不顾自己的感受,让他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后孩子很可能难以面对人生真实的一面,而且如果将死亡比喻成睡觉更可能让孩子混淆死亡与睡觉的概念,害怕睡觉,甚至恐惧一睡就会起不来。  家长应引导孩子用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表达情感,比较恰当的做法是陪伴孩子,自然地给孩子讲述事实,诚实回答孩子的问题,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并告诉孩子,还有自己陪伴着他,给他安全感,然后鼓励孩子发泄悲伤的情绪等。如清明节扫墓时,孩子对着墓地的环境感到不自在,可以主动问孩子,是否

7、想告诉亲人自己想他,另外保留对亲人的回忆和亲人留下的纪念品也很重要。  要注意的是,谈论的重点应放在生命是充满美丽的,而非充满着死亡和疾病。这样,孩子会慢慢了解死亡的意义,并能够减少恐惧心理的产生。  3.幼儿自身面临死亡时的临终关怀  幼儿生死教育还要注意对那些自身濒临死亡幼儿的临终关怀。这些幼儿包括先天性重病儿及癌症病幼儿等,除了医生、父母、亲友外,教师、同学等都能协助勇敢面对死亡,做好身、心临终关怀的工作。通常当这些幼儿濒临死亡时,家长们往往痛不欲生,却忽视了当事者孩子的心情。生死教育来源来于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它的教育

8、理念提倡对人的关怀。由此,对这些直接面临死亡的孩子,家长除了协助其产生战胜死亡的勇气外,更要注意对其做好临终关怀。  有一个六岁的男孩儿子杰,已经进入癌症末期,医生问子杰的父母:我们尝试做另外一种化疗,好吗?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询问子杰的意愿,子杰拒绝再治疗,他说他想回家让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