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

ID:55139486

大小:2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8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_第1页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_第2页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_第3页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_第4页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客家方言几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本字考辨  [内容提要]本文从客家方言代表梅县方言出发,从音义角度,结合古代文献,考辨了客家方言中六个与动物有关的古语词的本字。  [关键词]客家方言;动物;古语词;本字;考辨  [作者简介]温美姬(1973―),女,广东梅州嘉应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客家方言词汇的调查与研究”(06GJ―06)的阶段性成果。    客家方言有许多古语词,前贤时彦对此已做了很多考释工作。但其中有些古语词,各家考证不一,或还有可商榷之处。本文从客家方言代表梅县方言出发,对客家方言中六个与动物有关的古

2、语词,从音义角度结合古代文献辨析其本字,以更清楚地认识客家方言古语词的面貌。用国际音标标音,标调采用调类标调法,数字1~8分别表示阴平、阳平……阴入、阳入。    一、�N[phi1]    梅县方言称臭虫为“干phi1”。此词《客赣方言调查报告》[1](以下简称《梅县词典》)和《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3](以下简称《对照辞典》)等音均记为“phi1”。经核对调查,音为“phi1”。  关于此词本字,有人认为是“蜱”或“蜚”,练春招[4]已经分析此二字指螳螂、蝗虫一类的小昆虫,不是本字,而认为本字为“��”;《客家话通用词典》[5](以下简称《通用词

3、典》)则又认为是“�N”。  今按:“��”,《说文》虫部:“啮牛虫也。”王筠句读:“《玉篇》:‘��牛虱也。’元应曰:‘公牛、马、鸡、狗皆有��也。’”《广韵》“边兮切”,平声齐韵帮母。帮母为不送气,不合梅县方言送气音,且意义“牛虱”也不合“臭虫”义。据《汉语大词典》[6]“臭虫”词条得知,因臭虫是不可能长在动物身上,一般是藏在床、墙、家具等缝隙里,故臭虫又名“床虱”、“壁虱”。  “�N”,《广韵》“符非切”,平声微韵奉母。它有“床虱”义。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猎犬》:“室中�N虫蚊蚤甚多,竟夜不成寝。”吕湛恩注:“[虫]即臭虫也。”清•和邦额《

4、夜谭随录•戴监生》:“譬夫逆旅�N虫,但夜出偷啮臭脚汉。”梅县方言合“符非切”,古平声有部分全浊声母梅县方言今读阴平,如:疲裴、渠、痕、奚、疵雏等(转引自《梅县词典》[2]),“�N”也属此例。故“�N”字当确。  附带一提,《尔雅》郭璞注中也提到“�N”为“臭虫”,但此“臭虫”并非今之臭虫。《尔雅•释虫》:“蜚,�v�N。”郭璞注曰:“�N即负盘,臭虫。”郝懿行义疏曰:“�N,庐�N也。《广雅》云:‘����,�N也。’”王念孙疏证《广雅》云:“《本草》谓之‘蜚蠊’。”《本草纲目•虫三•蜚蠊》:“蜚蠊、行夜、��螽三种,西南夷皆食之,混呼为负盘。”据

5、清代俞樾《春在堂随笔》卷八曰:“夏夜,每有虫行几案间,亦能飞,人习见之,不为异,呼其名,如曰章郎……《本草》苏恭注云:此虫味辛辣而臭,汉中人食之,言下气,名曰石姜,一名卢�N,一名负盘。然则此虫,即《尔雅》:‘蜚,�v�N’矣。郭璞注曰:‘即负盘,臭虫。’”由上可知此“�N”即“庐�N”、“蜚蠊”、“负盘”,即今之蟑螂,即郭璞注“�N”为“臭虫”,非今之臭虫,而是蟑螂。    二、虮[khi2]    梅县方言称蚂蝗为“湖khi2”。“khi2”学界一般认为本字为“蜞”,如《梅县词典》[2]、《客赣报告》[1]等。  今按:“蜞”,《集韵》平声之韵渠之

6、切:“虫名,水蛭也。”群母。明•顾起元《客座赘语•纪虫》:“(虫)在水中者曰蜞,又曰蛭,俗曰马蝗。”可见,“蜞”音义可合。  但我们发现“蜞”音义固合,但属后起字,更早的字是“虮”。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十“蛭”:“水中虫,入人肉者为蛭。《尔雅》:‘一名虮。’其读如祈。今人呼水蛭大者长尺呼马蛭,亦呼为马蜞,蜞即古语虮也。”《尔雅•释鱼》:“蛭,虮。”郭璞注:“今江东呼水中蛭虫入人肉者为虮。”《广韵》平声微韵渠希切:“虮,《尔雅》云:‘蛭,虮。’又居岂切。”可见,宋时的“蜞”源于更古的古方言词“虮”。“虮”有两读:“渠希切”(群母)和“居岂切”(见母)。

7、有可能至宋时由于语音发生了变化,“渠希切”和字形“虮”或者说是和声符“几”已不相符,于是另造“蜞”字记录此词。    三、鲮鲤(陵鲤)[lien2li1]    梅县方言谓穿山甲为“lien2li1”。此词《梅县词典》[2]写作“��狸”。罗��云《客方言•释虫鱼》[7]则考为“鲮鲤”,《对照辞典》[3]承之,练春招[8]亦同。  今按:“��”不见于辞书,可能为方言自造字。为“鲮鲤”是。古代“鲮鲤”即指穿山甲。《楚辞•天问》“鲮鱼何所”,汉•王逸注:“鲮鱼,鲤也。一云,鲮鱼,鲮鲤也,有四足,出南方。”东汉•扬孚《异物志》曰:“鲮鲤吐舌,蚁附之,因吞之

8、。又开鳞甲,使蚁入其中,乃奋迅则舐取之……”北齐•魏收《魏书•高佑传》:“高宗末,兖州东郡吏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