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

ID:55129443

大小:2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28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_第1页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_第2页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_第3页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_第4页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洞苗寨: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  洞里的孩子们    从格凸河景区到中洞乘车约需一个小时。新修的柏油公路路况极好。车始终在大山中穿行,时有村寨散落在山坡。最后停在一片山谷前,公路结束了。司机指着山谷对面远处的山峰说,翻过那座山,就看到中洞了。  山谷里,细细的小径像一根草绳系在大山的腰间,我们沿着这条石梯坎路行走,高高低低,路旁是茂密的灌木丛和一些形状奇异的野花。偶有放牛赶羊的山民经过,丁零的铃声与山谷间鸟鸣的啁啾交织一起,空寂的山谷生动起来。  翻过那道山岭,在贵州高原特有的喀斯特地貌的山峰群中,我果然看到了一只巨大的眼睛嵌在远处。天透蓝云白亮,那只眼睛却黑黢黢深邃得

2、让人看不到底,隔着空旷的山谷与我们对峙。  终于看到中洞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洞穴,洞宽一百多米,长两百米,高五十米,有半个足球场大。洞口外一丛丛翠竹绿树,仿佛天然的庭院柴扉。洞内宽敞高大,地势平坦,散落着苗民的居所。里面光线阴暗,进洞半天眼睛才能适应。可能是因为采光和空气的需要,大部分的居所都是建在靠近洞口处。房子用竹席搭建,清一色没有屋顶――在中洞,他们不需要。  洞里现居住着18户苗民,据说已是亚洲最后的穴居部落。看到有游客,洞中的孩子们很兴奋,鸟儿一样飞落来。把带来的糖果分给他们,都很有礼貌地说声“谢谢”,纷纷把糖放到了嘴里。有个小姑娘转身快活地招呼着妈妈,并

3、把一枚糖分给了她。    一个愿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的孩子。  小姑娘告诉我她叫吴金兰,还在地上写下了这三个字。我跟着她去了她的家。爸爸赶集,哥哥放牛,姐姐出嫁了,只有妈妈坐在火塘前烧水。小姑娘带我在各个屋子里看。屋里黑黝黝的,没什么家具。进门有火塘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所谓的客厅了,除了地上的一堆火苗,屋梁上挂了一蓬蓬晒干的陈年毛豆,就再没有什么。在黑暗的角落里,我还看到一个破旧得已经看不出年代的矮小木箱,这是我在这间屋子里看到的唯一算得上家具的东西了。  到外面拍洞穴的全景,在洞里上上下下,小姑娘始终像影子一样跟在我身旁。非常爱笑的小姑娘,有时还有一点点害羞,不管你问什么

4、,她先是腼腆地笑笑,露出一嘴整齐的小牙。  “你的辫子是谁给你梳的?”“自己梳的。”  “谁教你的?”“没人教。”  我仔细打量,两个小辫子分别缠在头顶两端,并伴以头饰及珠串。突起的两端像是小鹿刚刚长出的嫩角,有趣极了。夸奖道,你真了不起,很有想象力啊,能设计出这么漂亮的辫子!小姑娘又高兴又害羞地笑了。要是在城市里,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一定会是一个出色的形象设计师。  可能是终年在洞中的缘故,中洞的孩子们对外面来的游客特别好奇和热情。跑来一个小姑娘,“阿姨,中午在我家里吃饭吧。”“你们家开饭店吗,都有什么饭呀?”“不开,我们吃苞谷,和我们一起吃好了。”  又围上来一些小姑

5、娘,看我忙上忙下拍照。“阿姨,小心这里有水。”“阿姨,路滑我扶着你。”⋯⋯一个小姑娘甚至指指我挎在身上放手机、钱物的小坤包,说:“阿姨,我帮你背这个包吧。”  在城里,不大的孩子就已经懂得了避开瓜田李下的嫌疑。可在洞里,这些小姑娘纯洁得一如路上陪伴我们的蓝天白云。    小学还在,希望还在    向洞穴最深暗处走去,迎面悬挂着一对简陋草席的标语招牌:严教勤学,面向未来。这就是我们听说的中洞小学。  沿洞穴的洞壁建有一排教室共三间,外墙是竹席,里面是石灰粉刷的砖体白墙。中洞小学建于1984年,当时只有一名教师18名学生,用玉米杆围成“教室”,用木板支成课桌,学生自带凳子

6、。现在这排教室是2003年上海交通大学捐资5万元帮助修建的。  吴金兰指给我看她所在的教室,从窗口张望,见前方黑板的右侧,一盆兰花草摆放在那里,蓬勃碧绿充满生机。教室同样没有屋顶。还有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到现在也没有教室,干脆就在洞内一片空地摆上桌椅黑板再挂上一盏灯,也算教室了。  惊喜的是,我发现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图书室。  我问吴金兰,“你经常从这个图书室借书看吗?”吴金兰点点头。想起自己的童年,与书一起的快乐日子,一些美丽的花散落绽放在那段稚嫩孤独的人生路途,也愿书籍们能给山里孩子留下一些美好的童年记忆,当她们坐在洞口向山的远处寂寞张望时,书籍中有趣的故事慰藉着幼小

7、的心灵不会荒芜。  教室的对面是学生宿舍。中洞小学现在约有200名学生。和吴金兰一起的一个小姑娘说,除了像她们家在洞中居住外,其他洞外周边的孩子来上学每天攀山登坡要走六个多小时。还有一些孩子太远,只好寄宿在学校。从洞开的窗口打量,所谓的学生宿舍,实在不敢恭维。潮湿黢黑的芦席,到处长满霉斑。空荡荡的屋子里,没有床,没有桌椅以及任何生活用具。洞穴的顶头是教师宿舍。外墙也是竹席搭成。  央视大型公益活动“春暖2007”连续报道了中洞小学的情况,各界媒体都给予了积极的关注,但愿中洞小学能真正从中受益。    长大了,你们一定要走出来    拍完小学,吴金兰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