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

“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

ID:5512892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8

“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_第1页
“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_第2页
“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_第3页
“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_第4页
“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找到自己的具体岗位”  一、“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周明全: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和职业选择,你曾在一本书的“后记”中,讲到父亲年轻时是“文学青年”,对你志趣的养成有很大影响。你喜欢上文学,并最终走上文学批评这条路,应该是不只冥冥之中注定的吧,可能也有替父亲完成他年轻时代未竟的文学梦的因素吧?  金理:肯定有的,就像我的血管中流淌着父亲灌输的血液一样。我记得高考填报志愿,当时对于文科生来说,经济、外语、法律等都是热门,我虽然从小就喜欢文学,但也不免动摇;是父亲的一句话――“你选错专业的话,进了大学也要后悔的”――坚定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走上文学研究

2、的道路,和家庭的支持分不开。据说我们复旦校园一直流行一句话――中文系培养的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尽管这话已被人说烂,但我深以为然。文学是门“无用”的学问,转化不了生产力,不能直接推动社会发展;中文系出身一般也找不到特别赚钱的工作,不能为家里买大房子。说到底,挺“自私”的,只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正因为“自私”,所以不妨一意孤行地发展自己的爱好,培养足够的自信与自由思考的空间,更扩展一点说,自觉地生活、自主地创造生活的意义……但我能够这样说,是因为我的家庭与父母纵容我“一意孤行”。  周明全:你硕士、博士都是在陈思和教授门下完成学业,并且如今还成了同事,导师

3、对你的影响一定很大吧?  金理:记得当我刚开始跟陈老师读书的时候,他正应邀主持《上海文学》,同时又担任中文系系主任一职。日常行政事务、编杂志、教书育人、学术科研、甚至还要满足很多素不相识的文学爱好者各种各样的请求……我跟陈老师读书的那几年,就是他身兼数职最为忙碌的几年。现在他卸下系主任一职未久,又领命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岗位上履新。我眼中的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永远停不下来的形象。  在我本科的时候,曾应一家杂志之约采访陈老师,当时的主题是出版,陈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人世间有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庄稼地是农民的岗位,医院是医生的岗位。但有一种岗位,它是针对传播精

4、神渠道而言的。”听了之后我似懂非懂。等到入陈老师门下读书,认真学习了他探讨中国知识分子现代转型的名文《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才开始渐渐懂得陈老师对“岗位”的理解具备两种含义,一是寄托知识分子理想的谋生职业,二是在知识分子学术责任与社会责任之外,“还孕含了另一层更为深刻也更为内在的意义,即知识分子如何维系文化传统的精血”……陈老师讲文学史,往往会从知识分子转型开始讲起:“‘五四’为知识分子建立了一个道义的传统,七十多年来薪尽火传,至今未熄。尽管它并不包含实质性的内容,但在几代知识分子身上仍然弥足珍贵。道德信念与人格力量,永远是知识分子必须维护的精神传

5、统,这不是抽象的东西,而是融化于普普通通的工作岗位之中。教育与出版,我尤其以为是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两个知识分子领域。一名教师站在学生眼前,除了讲授知识外,同样应是一个巍然的人格榜样,学生从教师身上吸取人格感染的意义远在获得知识之上。”陈老师的研究、讲解,往往浸透着其自身生命的体温。在课堂上不止一次地听到陈老师对学生们说起上面这段话,无论如何,我觉得陈老师说的就是他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讲,他自己就立身在这样一个“传统”之中。之所以他不辞辛苦、身兼数职,也正是希望在出版、教育、学术研究等一个个切实的岗位上将自身的理想信仰与具体的文化事业结合起来。陈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很难

6、细数的,至少上面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言传身教,丰富了我对个人和知识分子传统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且这不仅仅是认识,还得通过“起而行”的实践,能够做到几分,我只能努力了。  二、“文学史的视野可为文学批评  提供坐标系”  周明全:你的第一本专著《从兰社到: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属于文学社团史研究,讨论1930年代以施蛰存为核心的社团的演变过程,并细致梳理了该社团与当时其它重要文学社团、文人群体,以及文学运动、思潮的关系。你的评论文字有很强的文学史意识,这和你“起手”时的研究有关吧?  金理:“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是导师陈思和教授当时主持的一

7、项团队科研项目。倒也不是我自己选择的题目,有点“命题作文”的意思;但现在看来是很好的一种入门训练,就像上海话说的“摸门牌号码”。日本学者丸山升先生曾经慨叹:“当我们探讨中国现代思想、理论问题时,会发现它往往并不单纯是思想、理论问题,而与具体的、浓郁的个人之间的问题相重叠,而且当事人有时强烈地意识到后者。”而李欧梵先生则说得更直接:“两个组织之间的对抗,真正的问题在于人际上的接触。现代中国名人之间迷宫似的人际关系网――特别是政治家和作家――对于一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也许是一项最难适当处理的工作。”对于当时如我这样的初学者而言,“思想、理论问题”与“个人之间

8、的问题”相重叠,确实是如“迷宫”似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