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

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

ID:5511612

大小:610.5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7-11-14

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_第1页
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_第2页
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_第3页
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_第4页
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_第5页
资源描述:

《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简要归纳儒学在先秦和秦汉时期产生和发展的情况1.先秦儒学思想中最精华的思想是什么?2.汉武帝为什么“独尊儒术”?3.董仲舒的代表作是什么?他主要研究儒家“六经”中的哪一经?4.西汉时期的“博士”是什么?第三课宋明理学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课标要求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宋明理学家认为在自然界中,“理”就是万物运行法则;在人的身上,“理”就是人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三纲五常)“气”,可以理解为物

2、质材料,也可以理解为人和万物.理学思潮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赵宋王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五代史》卷16)的历史教训,为防止再度发生“臣弑其君”和“以下犯上”的事件,经过北宋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营造,才建构了理学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萌发于晚唐的韩愈“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论”,奠基于周敦颐、邵雍、张载,初创于程颢、程颐兄弟,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一、、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1。魏晋至隋唐,佛教、道教盛行,儒学面临危机,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和冲击

3、。儒学面临危机的原因:客观上:佛、道教盛行主观上:儒学本身存在缺陷(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2、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儒、佛、道相互融合。3、唐宋儒家学者展开复兴儒学活动,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儒学佛、道教盛行的原因:魏晋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统治阶级推崇佛、道教本身的欺骗性;三教融合4.五代十国的分裂战乱,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严重破坏,纲常松弛,道德沦丧,不利于封建秩序的维护和巩固。5.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4、及思想(1)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a、代表人物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性本善,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存天理,灭人欲”。“理”一“气”二。b、思想主张开创者: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

5、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C、地位和影响:p13(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a、心学开创者:南宋陆九渊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反省内心即可得到天理(发明本心)材料一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材料二王阳明曾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

6、“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材料一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心外无物”.不合理。颠倒了存在与思维的关系(2)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动荡问题,必须重视人们的思想道德标准,强化人们的纲常伦纪观念。他主张通过人们的自身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b、心学集大成者:明朝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C、王学的广泛传播王阳明阅读有关“鹅湖之会”的

7、材料,思考:如何看待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他们主要的分歧有哪些?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两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邻近郡县官吏、学者百人列席观会。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认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

8、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物,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明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