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081800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7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主要是凭借语言传递信息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提高语言的功效,精心设计精巧、恰当的课堂提问。设计提问要体现两个“符合”:一要符合学科本身的知识规律,二要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 根据儿童好奇、好胜、自尊心强的心理特点,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用突然发问来惩罚他们的错误,不要故意用偏、难、怪的问题使他们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了积极性和自尊心,而且这对他们以后的学习是极为不利的。教
2、师应综合运用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回答老师的提问是一种光荣,是一份乐趣,是一种享受,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新课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上课时老师出示三个盘子,分别放三个桔子,四个桔子和五个桔子)①哪个小朋友能把三盘里的东西分得同样多?②你能用几种方法把盘中三份不相等的东西分成每份相等的数?③所平均分得的每份叫什么数?通过这样的问题引路,让学生在情趣盎然之中获得“平均数”的概念。 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仍以“求平均数应用题”为例,当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不相等的几份数平均分成相等的每份数
3、时,老师接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如果要求我们班上全体同学在一次期末考试中数学平均成绩,仍用刚才“移桔子”的方法行不行?②如果不行,那又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提问后让学生自学课本,找出计算的方法。这种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适时提 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问可带有启示性,多设几个平台,即大问题后面要有小问题做铺垫。如在复习“长方体特征”时,教师问: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若有困难,教师可以接着再问:①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②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形状怎么样?面积怎么样?③长方体有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
4、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提问活动是全体学生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一般问题应以中、下等学生能解答出为前提进行设计,切忌只为“几个尖子”学生而设计了一些偏难过深的问题。 新课授前的复习提问要有铺垫性。数学知识,前后内容联系紧密,新课授前的复习提问要达到既能处理反馈的信息,调查了解学生旧知识的巩固情况,又为新课作好铺垫,也就是说,既要能体现传递巩固旧知识的信息,又要对新课要有导向作用,如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时可提问:①两位数都由几个()和几个()组成的?②50里面有几个十?4里面有几个一?③5个十和4个一组成多少?学生回答后,复习了数的组成
5、,同时也为新课运用数的组成口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入新课时的提问要有激发性。在引进新课时,往往采用提问方式,使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要的新问题上来,例如:在教“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时,先让学生口答一道已知长方形的长和宽,求长方形面积的习题。然后提出,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就变成了什么图形?学生答:正方形。因些告诉学生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图形。然后提问,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又该怎样求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新课。 进入新课时的提问要有思考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设计一些很有艺术的提问,循序渐进,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逐步向深层挖掘
6、。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商不变的性质”后,为了使这一性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强化,可继续提问:①如果被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怎样?②商不变,若除数缩小了10倍,被除数又应怎样?如果被除数、除数都增加或减少了相同的数,商会不会发生变化?③你会用简便算法计算8500÷25吗?这样连问几个问题,促使学生去探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提高了教学效果,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小结时的提问要有巩固性。在讲授新知识以后,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理解和掌握得如何,也常常通过提问,掌握信息反馈,以便及时处理。例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当总结出长方形
7、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后,教师提问:“长方形有四条边,正方形也有四条边,为什么长方形周长公式中是乘2,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中是乘4呢?”这一问立即唤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的思考,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有的学生说,长方形的长加上宽是两条边,乘2才是4条边,有的说,正方形四边长度相等,所以要乘4,有的说看上去一个乘2,一个乘4,实际上都是算4条边的总长度,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学生思考,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和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知识的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