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5061424
大小:167.43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8
《“户改场、场入社、社联社”构想与实践-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编者按:中央提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来,各地围绕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构想,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本期编辑部选择来自浙江、山东的三篇稿件,有的提出发展构想,有的介绍实践经验,虽然角度不同,但透过它们,或许能让我们感受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铿锵脚步和实践路径。“户改场、场入社、社联社’’构想与实践@郑娟张玉洁陈清清为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架构,浙集中流转;探索流出土地农户养老保险家庭农场1.4万家,IzL2012年底增长了江省提出推进“户(专业大户)改场制度,义乌等地制定《土地承包经营权5.2倍。现有家庭农场中,从事种植业(家庭农场)、场入社(农民专
2、业合作流转农民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使流出生产的占65.2%;畜牧业、渔业等养殖社)、社联社(若干农民合作社组建联农户在公平享受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业的占16.7%;种养结合的占10-3%。合社)”的工作思路,形成家庭承包农基础上得到更多优惠,生活有保障;种植业中从事粮食产业的占36.0%;养户一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一农民专业创新流转土地权能实现机制,温岭、殖业中从事畜牧业养殖的占59.2%,从合作社一农业龙头企业及相关服务组织浦江、莲都等地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事渔业养殖的占40.8%。他们从事专业融合发展的“宝塔形”架构,以提升发款,使流进土地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有畅化农业生产,采取~业为主或一业
3、为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加快推进农业通的融资渠道;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主、种养结合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以生经营体制机制创新。金制度,平湖、海盐等地按当年新增土产商品化农产品为目的,采用标准化生地流转面积,由县、乡两级财政补助,产,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是现代农业引导“户改场”,力促家庭加上流进主体交纳流转保证金,形成的优质微观基础。经营走向规模化风险保障金,并实行专户核算、专款专推进示范创建。2013年,省政府办我国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决定着用,为履行流转合同提供保障。目前,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意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而家庭的适度规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65.0万亩,占见》,明确培育发展
4、目标、管理服务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浙承包耕地的45.3%,其中5年以上的流要求和引导扶持政策,提出开展示范江省积极引导千家万户的农地向大户流转367.5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2.5%;性家庭农场创建。同年,农业厅制定转,引导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变,努流向规模经营主体的661.1万亩,占《浙江省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办法(试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76.4%。行)》,从土地规模、生产规范、经营引导土地流转。2009年,针对全省引导法人登记。制定出台《浙江省效益等方面引导家庭农场提高生产经营农户户均耕地2.1亩、农民收入中来自家庭农场登记暂行办法》,按照“主体水平,2014年,公布首批省级
5、示范性家农业的比重已低于20%、70%以上的农的家庭性、生产的专业性、规模的适度庭农场211家。积极引导家庭农场全面村劳动力已稳定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客观性、经营的高效性和经济的法人性”等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生产档案制度,实际,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积极引导五大特征,指导专业大户、有一定规模建立可追溯体系,促使家庭农场成为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的合作社社员农户通过工商登记注册为全生产农产品的忠诚实践者。目前,经营的意见》,提出坚持依法、自愿、家庭农场,推动“自然人”农业经济向全省13.2%的家庭农场拥有注册商标,有偿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法人”农业经济转变。引导推动农村7%的
6、家庭农场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机能人、纯农户、大中专毕业生等创办家同时,针对家庭农场贷款困难问题,农制,推行规模流转,鼓励整村整组连片庭农场。目前,全省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业部门与金融机构加大合作,加强家农村经营管理2014/9总第139期29庭农场信贷支持。宁波、衢州等地35个全省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3586个,入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登记管理暂市、县(市、区)出台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股土地面积109.5万亩,实现了不流转行办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示的政策眭文件。各地大力培育种养结合、土地也能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范章程》,对联合社成立条件、组成成生态循环型家庭农场
7、,推动家庭农场成为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强化合作社员、经济性质、业务范围等制定系列农业集约化生产经营的主体力量。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生产设施,增强其规范性依据。在联合社的机制设计上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l生服务更加灵活,对成员身份进行了突破,允引导“场入社”,力推家庭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提升发展合作社,许5%的其他类型经济组织参与联合社经营走向组织化扩大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产销对接和组建,有利于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