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55524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5
《关于个性习作的思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个性习作的几点思考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钱艳玲我们写作,只是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巴金作文是什么?巴老的话扯下了写作“神秘的外衣”,写作本来就是“我笔写我心”的过程,小学生的习作更应该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细细琢磨这句话,这就是作文的本体!作文无非是用语言文字与人交往,记录自己的经历,为表达自己的感情而记下来的话。所以作文实在不必成为令学生、教师、家长头疼甚至痛苦的过程。只不过许多学生苦于没有生活的经验,对事物缺少真实
2、的情感体验,加之平时缺乏留心观察的习惯,导致这种怕习作,厌习作的心理的产生。反观作文教学存在的几种弊端:一是受“为保分,求平稳”的功利思想的影响,教师包办太多,出现同一题目,不同的学生写出来竟然大同小异的“模式化”情况。二是寄托于网络的发达,大量的搬抄拼凑语段,形成了一批作文“搬运工”和“泥瓦匠”。学生习作脱离了自我需要,脱离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当语言文字不能成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载体,而是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时,再美的文字也是苍白无力,再严谨的结构也会不堪一击,再丰富的内容也会索然无味。习作教育惟有冲破这种羁绊,给学生个性以充分的发展自由,方能使
3、学生习作走向自由的境地。所以,我迫切呼唤作文的真情回归,鼓励学生个性作文。以下就结合自己的习作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一、回归生活,真情体验——打好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学生常说习作需要“灵感”,我反复思考整个习作过程:这个“灵感”究竟是什么?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就会逐渐萌动和强化,当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话题的诱发,这种储备就会形成呼之欲出、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原来“灵感”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标准》中也明确要求,习作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注意“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并“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要求不正进一步强化出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关注真实的情感体验吗?因此,怎样给小学生创造更多的投身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怎样更多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环境来设计教学,怎样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就成了我们在习作教学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1、习作训练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认识,激发他们的表达欲。当然,观察不是纯客观的搜集材料,而是用感情、意识、心灵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只有如此,获得的感受才会独具匠心,真切感人。例如,我在班级进行习作训练时,为学生准备了几个“轮流日记本”,鼓励学生自主表
5、达,只要求讲真话,抒真情,至于写什么,怎么写,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习惯了,有了兴趣,有了热情,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方法的点拨,事半而功倍。2、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的生活积累。有些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而小学生的生活空间有限,写来写去,觉得“就那几件事”,学生易厌烦,此时教师就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间接的生活经验。例如:收看《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节目;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资料,办专刊;开展“分享阅读”、“名人访谈”、“影视评点”等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在广阔天地里获得自由发展。
6、学生习作才会有更丰盈的源泉。3、引导学生重视感悟生活,走出生活积累的误区。有些学生的习作总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完成任务式地应付作文。这样,写作者本人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感情的激荡,笔下的文字是硬挤出来的,干涩、呆板、平淡,读之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因此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生活中的情感,如:让学生在对美好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
7、感,这样,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二、独特理解,个性表达——树立作文个性化的标志《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对于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再次重温这些目标,我仍从心底涌起阵阵激动。是啊,“压抑语文教育的个性,就是堵塞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呼唤语文教育的个性,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清流,让语文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