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926712
大小:384.5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5-04
《农民分化与先富阶层的社会确认-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又瓤I每2014年第7期消费结构从以粮为主到粮、肉一鱼、菜一果兼重的转型,农民响应这种转型,就会带来劳动相对密集农业的发展。农业转型和劳动相对密集农业的发展,将扩大农业的就业容量,农业中的半隐性失业将减少。以小规模农场为主体的中国农业,可能在未来l0~25年,达到充分的农业就业,中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微观层面的研究来看,确实有一些地方正在向这种预言的方向发展。显然,需要让广大的农村中间阶层分享农业转型发展的利益,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农村社会稳定。让广大的农村中间阶层分享农业转型发展的利益,首先应当发展
2、适度规模经营的高效农业,而不是发展大规模的农业。大规模农业的发展,一定伴随着大资本的介入,资本介入一定会与农民(主要是农村中间阶层)争夺农业生产环节的利润,最终赚取高效农业的发展成果,农民从中并不能得到多少利益。即使部分农民能够从中获取更高的地租,但作为整体的农民并不能获取更多的利益。在特色农业种植地区,农村中间阶层从特色农业的发展中获取了巨大利益,也有一部分农业利益被外来资本赚取。当然,大资本参与种植特色农业,在市场信息收集、市场网络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带动作用。但是,这些利润如果由农民来分享,农村中间阶层必定更加壮大;如果大资本占有的土地能够较为自由地流转给返乡农民工
3、,农村中间阶层显然会更加稳固。如果真要保障农村中间阶层农民的利益,就不应该仅仅让他们获取地租收益,而应该让他们能够参与分享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收益,即广泛参与能够成功的高效农业。因此,农民需要的就不是所谓的资本下乡经营农业,不是所谓现代的农业经营公司,而是高效农业的经营合作社。这样,占多数的农村中间阶层农户可以以自己的土地参与经营高效农业,获取高效农业的收益,而合作社又能为他们广泛地提供销售渠道、生产信息等,并为他们解决资金问题,帮助他们抵御市场风险。当然,并不是说大公司和资本不能介入农业,而是说它们不应该介入赚取农业生产环节本身的利润。大公司和资本在市场经济中有其固有的
4、优势,农民不能与之相比,倘若其能参与农业深加工或生产之后的销售等环节,这样大多数农民赚取高效农业生产环节的利润,而资本获取农业生产之后环节的利润,两者互相扶持,这岂不是两全其美!政府所需要做的是,既为资本提供合适的市场环境让其参与农业生产之后的环节,又要规制其进入农业生产环节本身获取农业生产利润。当然,即使在加工和销售领域,如果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中间阶层农民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利润。例如,特色农业的品牌效应出现之后,有了广泛的销售渠道和网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领域的风险都大大降低。尤其是有些环节,几乎没有技术含量,中间阶层农民完全可以参与这个环节,从而分享这个环
5、节的利润。倘若在政府的支持下,由农业合作社来经营这些环节,农村中间阶层农民就能获得来自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一部分利润,而不是任由这些利润完全归资本和中介商人所有。农村中间阶层农民所能获取的收益更多,中间阶层就更加稳固,这样农村社会就能更加稳定,从而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提供更加稳定的农村基础。农民分化与先富阶层的社会确认◎袁松(浙江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金华321001)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沿海发达地区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商业的空前繁荣促使原本均质同构的村庄发生了明显的分化。这种分化体现在哪些维度,其内在演化机制为何,对于乡村治理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究
6、。农民分化与农村阶层研究专题一、经济分化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出经商机会的增多,村民的生计来源逐渐从农业中脱离出来。非农化与村民的职业分化使得农户的家庭收入在短时间内产生了较大的差别。笔者近年来在浙中地区的调查显示,处于村庄上层的富豪阶层多为私营企业主,同时他们还有投资房产物业的租金或股息收入。中上层以经商为主,一些开小作坊、雇佣少量工人的个体户及农业大户也属于这个层级。中间阶层的家庭兼业化程度很高,人数也最多,他们没有资本的积累,多以务工收入为主,同时有少量租金及父代的农业收入作为补充。处于下层的贫困家庭自身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多人要依赖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民政部门的
7、低保救助才能维持生活。处于上层的富豪户比处于下层的贫困户的年平均收入超出30倍以上。以农户占有的经济资源为标准对村庄进行层级区分并加以描述和比较,这只是村庄分层研究的起点,我们应进一步考察这种经济上的分化在生活世界中的体现。社会中的个体是通过身边他人的评价来确立自我的,对于生活在熟人社会中的村民而言,其存在感依托于与村邻参照和比较而形成的“面子”。在急剧分化的氛围里,人们的幸福感与挫败感都来自于一个“比”字,“比”是村民在生活世界中认识自我的方式,比的过程是“争面子”、“保面子”和“丢面子”,比的结果是“有面子”与“没面子”,而比的标的物则涉及社会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