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8753
大小:588.00 KB
页数:53页
时间:2017-12-13
《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误区一误区一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实质刘渡舟教授曾提出:使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不仅提高了辨证的有效率,而且也扩大了经方的使用范围。主证?兼证?自己理解的方证及六经主证与患者的部分主证对比是否吻合?误区一李某,男性,23岁。主诉:低热3天。3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T38.2℃,伴有恶寒、头痛等症状,自服瓜霜退热灵胶囊,高热逐渐退去,遂就诊于该医师,患者当时的症状有发热、汗出、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该医师考虑为典型的太阳表虚证,予桂枝汤原方2剂,无效仍低热不退。误区一“发热、汗出、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与桂枝汤证能划等号吗?《伤寒论》第1
2、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及《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误区一若患者伴有口干或口干渴,或舌红苔薄黄,则辨证为太阳阳明合病,可以用桂枝汤加生石膏或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误区一若患者伴有口苦,则应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若血弱、气尽、精气已不足拒邪于外,
3、则退而卫于内,以是则体表腠理遂不密守而开,邪乃乘虚而入于半表半里,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就转变为少阳病了。血弱、气尽、精气不足可以表现为缓脉,加之外感表证不解,亦可表现为浮脉,因此太阳少阳合病的脉象可以表现为浮缓脉。若患者再伴有口干渴,则应辨为太阳少阳阳明合病,可以用小柴胡汤合桂枝汤、白虎汤或用小柴胡汤合麻杏石甘汤。误区一除了上述症状外,还有晨起口苦、干呕,故笔者考虑还有少阳病,综合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于是给该患者开了柴胡桂枝汤原方,3剂,水煎服,日一剂。结果,患者服完一剂后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症状已消失,继服2剂,口苦、汗出消失,无明显不适,病告痊愈。误区一徐某,女,23岁,学
4、生,初诊日期:2007年1月20日。主诉:低热8天。患者8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等症状。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给予退热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热势减退,呈低热状态,晨起干呕明显,伴有咽痛、口干渴、饮水较多。他医予小柴胡颗粒治疗5天后无效。刻下症:低热,T37.6℃,乏力,口干渴欲饮,咽痛,咳黄痰,晨起刷牙时干呕,无恶寒,口苦,二便调,食纳不佳,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误区一患者干呕、乏力、咽痛、纳呆、低热不退为少阳病。患者咽痛、口干渴欲饮,偶咳黄痰,是邪陷里证之阳明病。误区一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生石膏清解阳明里热,又用生苡仁、桔梗清热化痰,排脓利咽。结果,患者服用一剂后低热症状
5、消失,咽痛亦明显减轻,又服用一剂,诸症消失,病告痊愈。误区一前医给服小柴胡颗粒,说明该医已辨出患者病位在少阳,但忽略了患者的咽痛、口干渴欲饮、偶咳黄痰等阳明里热。少阳阳明合病,单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是不够的,和解少阳的过程中,必须兼清阳明里热,病方能解。误区一痰气互结型的梅核气:“咽之不下,咳之不出”,用半夏厚朴汤治疗。但如果忽略患者的其他症状,如咽痛、吐黄痰、口干渴欲饮等阳明病,恶寒、汗出、低热等太阳病,腹泻、腹痛、腹部怕冷等太阴病,而仅仅用半夏厚朴汤是不行的,必须重视患者的整体状况,把握经方的整体观念,予以随证加减治疗。误区一误区二误区二只重方“症”对应忽略病机实质“方证”:
6、使用方剂的证据、依据凭证。清代伤寒家柯韵伯说:“仲景之方,因证而设,非因经而设,见此证便与此方,是仲景活法。”岳美中在《岳美中论医集》中说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察证候不言病理,出方剂不言药性,从客观以立论,投药石以祛疾。其质朴之实验学术,实逼近科学之堂奥,真是祛疾之利器”。误区二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只讲“方证”,不讲“医理、病机”。认为:用经方只要记住一些方药和其适应证就行了,不必学习其理论;认为:经方不辨证,只要套用《伤寒杂病论》条文,什么方治什么病“对号入座”就行了。认为:把方证对应理解为辨析方剂所对应的症状体征与疾病表现出的症状体征是否相对应而进行治疗的过程。误区
7、二《伤寒杂病论》中处处体现了方剂-病机-症状、体征的思辨过程,只不过这种病机的思辨形式不同于我们常见的脏腑经络、五行及运气学说等医经家的理论。其实,《伤寒杂病论》中的医理及方剂与疾病症状体征的病机主要为八纲、六经、营卫、气血津液、食积等,我们读原文及用经方时绝对不能忽略客观的病机分析,特别是一些细微病机的分析,这样不但会影响中医辨证的疗效,而且也是非常危险的。误区二其实,“方证对应”中以方名证即包含有该方剂的病机内涵,比如,《伤寒论》原文第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