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66101
大小:19.4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1
《东海之大乐导学案学生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长庆二中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第五单元(《庄子》选读)课题:3东海之大乐设计人姚志长审核人万永梅审批人王和平授课时间4.9班级姓名组评师评【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重点学习第1则;分析、理解庄子的“大乐”思想。3.领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大气象、大格局。【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理解庄子“大境界”思想,及现实意义。【知识链接】《庄子·秋水》着重阐述认识相对性的理论,是《逍遥游》、《齐物论》宗旨的充实和展开。庄子在文中宣扬人类精神的一种理想境界,即一种不
2、受地域局限,不受时间局囿并且不受教育束缚的大境界。地域、时间和所受教育三个方面,都能够对人的见识和精神遭受蒙蔽。努力摆脱这些蒙蔽,才能使今年境界不断得到提升。庄子在本文当中是怎样表达他的这些见解呢?将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启迪?【导学过程】一、预习导学1、正音。早读时朗读课文,查字典,读准字音。2、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3、结全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注意特殊文言句式。《东海之大乐》导学案7/7长庆二中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完成《三维设计》本课的“知识必备”。4、阅读教材“相关链接"和《三维设计》相关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把
3、握课文主旨。5、梳理疑难问题,以便和老师同学探究。二、导学探究(一)学习第1则选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第一则寓言的内容是什么?是如何说理的?2.河伯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东行的?此时的心态如何?3.河伯的感叹包含哪几层意思?河伯的感叹表现出他怎样的可贵之处?4.本文通过河伯东行前后所见所感,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哲理?《东海之大乐》导学案7/7长庆二中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5.应如何认识河伯这一人物形象?6.你从海神若身上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二)学习第2则选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文中为什么要写到井鱼、夏虫和蝌蚪等小生物?2.为什么要写青蛙“适适然惊,规规
4、然自失也”?3.这两则选文各是从什么方面来阐明“学无止境,境界无限”的?(三)补充:1.第1则选文中对比的运用:《东海之大乐》导学案7/7长庆二中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导学案这是《庄子·秋水》的开篇文字,这段文字篇幅极短,但很富于哲理意味,这与文章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有很大关系。正是由于有对比,文章的“真知”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有对比,优劣才得以辨别。现将该文使用的多组对比总结如下:(1)两次所见情景之比。河伯两次所见之比,在文中体现得很明显。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领域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开阔何等雄壮,但当
5、他来到大海边时,见到的却是大海“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百川灌河”“不辩牛马”之后,“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若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今我睹子之难穷也……”为自己的浅陋而叹,也为大海的广阔而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
6、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鲜明对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和神态之比。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那志得意满、飘飘然的神态,“叹”则表现了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所表现出的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所见后,河伯是“始旋其面目”,一“顺”一“旋”所表现的是不同的人物心情,“顺”字反映当时河伯在“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之后的那种春风得意、志得意满之情,而一“旋”字则表现了河伯改变了认识,掉
7、转头来又重新审视自己,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片面性和错误之处。(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河伯第一次自大、自满,结果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大自满往往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这里既有河伯对自身的新的认识,即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识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东海之大乐》导学案7/7长庆二中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选修)先秦诸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