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27660
大小:14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0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精品教案《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名师教案中原区汝河新区小学师芳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61页的例5。例5是以用正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为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二)核心能力在探究用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中,经历“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的全过程,发展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的能力,并在探究过程中养成代数思维,体会函数思想。(三)学习目标1.结合水费问题,通过阅读信息,在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中,能正确的用正比例关系分析解答问题,提高分析
2、、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教师的引导下,沟通和对比“算术方法”和“正比例方法”,体会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养成代数思维。3.会用正比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这一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体会函数思想。(四)学习重点充分经历和体会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五)学习难点对用正比例关系解决问题的构建。(六)配套资源实施资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名师课件、学习单二、教学设计(一)课前设计1.课前复习(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关系,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①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
3、量。②全班的人数一定,按各组人数相等的要求分组,组数和每组人数。6/6小学数学精品教案③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④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⑤一本书的总页数一定,已看的页数和剩下的页数(2)下表中,哪个量一定?哪两个量是变化的,有什么变化规律?正方形周长/m243263648边长/m681.5912(二)课堂设计1.复习引入,激活经验(1)举出一个生活中正比例关系的例子(明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关键是比值)(2)引出课题师:看来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可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
4、就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设计意图:通过描述生活中常见的正比例关系的量,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巩固判断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的关键要素,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好准备。】2.问题探究(1)用正比例解决问题①创设情境,理解题意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梳理信息,发现问题。②分析与解答师:你能根据题中的信息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如果有多种想法,可以都写下来,并解答。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6/6小学数学精品教案A.算术的方
5、法方法一:28÷8×10方法二:28×(10÷8)=3.5×10=28×1.25=35(元)=35(元)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讲解算术方法,学生能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算术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B.比例的方法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这样的问题除了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外,能不能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呢?可以借助于你手中的学习单来研究。作业单: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
6、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相关联的两种量对应数据张大妈李奶奶2.分析判断。因为(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3.用比例解答。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生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相关联的两种量对应数据张大妈李奶奶水费(元)28x6/6小学数学精品教案用水量(吨)810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解:设李奶奶
7、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28:8=x:10(或=)8x=280x=35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师:你们是根据什么列出这个等式的?等式的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呢?为什么中间能画上等号?(预设:左边和右边都表示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因为每吨水的价格不变,所以这两个比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小结:也就是说,我们在列比例式时,要先找到不变量,然后再找出和这个不变量相关联的两个量,最后根据再根据它们之间
8、的关系来列方程。③回顾与反思师:要想知道我们计算的结果对不对,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检验)(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为每一个学生留出思考和表达的时间、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方法,充分锻炼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同时养成及时检验的良好习惯。】(2)沟通联系,对比建构。①沟通联系师:刚才我们用了几种方法来解决同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