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请不要以一概全(实小邹梅).doc

老师,请不要以一概全(实小邹梅).doc

ID:54720381

大小:31.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20

老师,请不要以一概全(实小邹梅).doc_第1页
老师,请不要以一概全(实小邹梅).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老师,请不要以一概全(实小邹梅).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老师,请不要以一概全海珠区实验小学邹梅场景呈现片断一:一年级的课室里,今天学习的内容是用加法“解决问题”。老师创设了小兔一家去采蘑菇的情景:原来有4只小兔在采蘑菇,后来又来了2只兔(兔爸爸和兔妈妈也来了)。接着出示“”和“?只”,认识了这两个新朋友后就到了“怎样解答”这一步了,老师问道:“求一共有几只,就要把两部分怎么样?用什么方法计算?”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道:“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4+2=6。”老师马上回应道:“对了!以后我们凡是看到要求一共是多少,就要用加法来计算!”片断二:三年级的

2、课室,同学们正在聚精会神地按老师的要求在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汇报时间到了,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一行可以摆5个,我摆了3行,面积就是5×3=15平方厘米。”老师板书后,另一个学生很兴奋地说:“我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宽!”老师用极其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个学生,说:“你真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同学们,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追因诊断这样的例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并不少见。数学的概念、性

3、质、公式等规律性的知识都是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的,抽象离不开具体事物,必须紧紧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在教学中,不能因强调数学的抽象性而脱离实例。事实上,只要有足够数量的具体实例作支撑,学生就会接受抽象的理论。因此,必须大量运用直观教具或具体事例,抽象概括出一般原理。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弄清楚该如何引导学生从大量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性知识,就以一个实例得出的结论代替了全部,这样,我们的学生以后凡是看到“一共”就用加法计算,在需要用大量的事实去验

4、证某一结论时就会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问题。这有违数学的科学性、严密性的原则。另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众所周知,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或少数高材生。在上述课堂上,几十个学生当中的其中一个说完“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后教师就作总结了,试问其余的几十学生也是这样理解的吗?教师顾及他们的想法没有?为什么不能

5、暴露更多一些学生对此问题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方式谈何“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若眼里只看到优异生,久而久之,好的更好,差的只有更差。而成绩差的正是教学中处于弱势的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指导、帮助和关爱。改进策略要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真正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思维,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品质。例如,教学用加法的意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实例抽象概括计算的方法:要求现在一共有

6、几只兔子,就要把原来的4只和又来的2只合起来;要求一共有几只企鹅,就要把左边的2只和右边的5只合起来;要求一共有几条金鱼,就要把左边的3条和右边的3条合起来……要把两部分合起来,我们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在探究某计算公式时,教师不要操之过急,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操作,获得更多的感性映像,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规律性的知识,水到渠成。事实证明,学生经历在现实背景下感受和体验,会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概念,建立数感,初步学会数学思考,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进而把这样的一种方法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授之以鱼,不

7、如授之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