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712189
大小:31.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0
《快乐的体操棒--说课稿.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快乐的体操棒》一、教材分析本课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主教材选自中学七年级教科书《体育与健康》水平四、技巧与器械、游戏教学。本课以体操棒为教学道具,贯穿整节课的教学。导入部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慢跑、棍棒操热身预防受伤;调动情绪激发兴趣部分通过传递火炬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通过换位扶棒发展学生反应灵敏,通过顶棒发展学生身体的平衡及协调能力;稳定情绪恢复身心部分以拼字小游戏激发学生动脑动手的好习惯,在娱乐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在教学中,体操棒是一种经济、实用、多功能的器材,如果能合理、
2、适时、创造的使用它,就能使单调而枯燥的练习变得有乐趣,从而提高学生有效的学习质量,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处在该年龄段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好,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反应敏捷,易于表现自己,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比较强烈,并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基础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合理、适时、创造的使用身边常见的一些体育器材。2.技能目标:使学生做到一物多用、巧用。通过体操棒的各种练习,了解身体的基本部位,发展灵敏性、协调性、平衡等能力。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具
3、有展示自己的勇气,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及积极的合作态度和行为。(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意识。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发展学生反应灵敏性,平衡及协调性。通过换位扶棒提高学生的反应,灵敏性。通过顶棒发展学生的身体平衡、协调性。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在火炬传递中有体现。五、教法与学法教法: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讲解法、示范法、游戏法、表扬鼓励法、分组练习法,来达到运用体操棒练习身体素质、技术和技能的目的。学法: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反应迅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主要采用观察
4、法、重复练习法。六、场地与器材田径场地一块、体操棒49根、标志桶4个七、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教学流程:1.体育委员集合整队,检查人数及服装。2.师生问好。3.教师宣布本次课的内容、注意事项。4.安排见习生★教学意图:在课的开始部分对学生进行纪律性和安全性教育,并提出相关的要求,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准备活动:1.绕半个足球场地慢跑2圈2.分4组做棍棒操(1)振臂运动(2)体转运动(3)柔韧拉伸★教学意图:通过慢跑热身和棍棒操拉伸练习,使学生的主要肌肉和关节得到有效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神经兴奋性,为调动情绪激发兴趣教学做
5、好身心准备。(二)调动情绪激发兴趣★教学流程:1.玩棒(重点)(1)听“口令”换位扶棒(2)听“口令”相反方向换位扶棒方法:各组学生手扶体前体操棒,围成一个圆,间隔不要太大。听教师发令(向左或右)之后每位学生迅速离开自己手中的体操棒,去扶前一位同学手中的体操棒,不使棒倒地。★教学意图:发展学生反应速度,灵敏性。提示学生做动作之前注意力集中听口令,积极主动、迅速移动。2.顶棒(重点)(1)用手掌顶棒(2)用手指顶棒(3)用身体其他部位顶棒★教学意图: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平衡能力。强调将体操棒放平稳后身体随体操棒移动,动作
6、协调,认真体会其中的奥妙。3.传递“奥运”火炬(难点)方法:每组同学手握体操棒白色一端,以标志物为圆心站成一个圆,并将体操棒高举过头顶,在圆的中心处交叉一点,形成火炬。听到“出发”口令后同学门缓慢移动从起点开始传递,逆(顺)时针方向经过3站,最后返回起点,传递火炬结束。★教学意图:采用分组形式易于学生对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能力。传递过程中提示学生保持步伐一致,队型不变,火炬形状不变。(三)稳定情绪恢复身心1.拼字小游戏(1)每组同学利用手中有限的体操棒拼出任意的两个字。(2)每组同学拼出一个正看、倒看都念一个字的字“由”
7、或“甲”。2.集合整队。3.小结。4.回收器材。5.师生再见。(下课)★教学意图:有组织的结束教学活动,逐渐恢复学生机体功能,积极培养学生乐于动脑动手的好品质。八、效果预测通过课的计划,采用合理的教法与手段,预计会顺利地达到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参与各项练习,课堂气氛活跃,师生情感融洽。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60次/分,练习密度为40--45%。我认为自己设计的这堂课其优点在于优化了教材结构,虽然体操棒是一个简单的轻器械,但是我合理的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心理和生理
8、上获得一种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我在情景教学中积极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学生与他人的合作及人际关系都得到培养,在教学中可以得到充分落实。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