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pdf

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pdf

ID:54587812

大小:367.0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5-02

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pdf_第1页
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pdf_第2页
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pdf_第3页
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第4期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60期No.4.2014JournalofFuyangTeache~College(SocialScience)SumNo.160儒家仁政学说的当代意义——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施钰(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仁政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仁政学说背后所蕴含的性善论、民本思想、天人合一观念,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儒家政治的价值追求,影响着传统中国的治理模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良好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状态,需要在道德建设、

2、民生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诸方面作出长足努力。重新认识仁政学说的价值体系,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资源。关键词:仁政;和谐社会;当代意义中图分类号:D616;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310(2014)o4—0087一o4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用现状所提出来的重大论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本质论代替人性论。然而,性善论虽然在认识的理论语境中,所谓和谐,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论的层面不具有真理性,但在道德层面却仍然具有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良好互动、相互其价值和意义。

3、在西方思想史上,思想家们对于人促进的关系状态⋯。作为传统中国的国家意识形性有着持久的“幽黯意识”[3J23-43。相对于这种意态,儒学通过仁政这一治理模式体现了其崇尚和识衍生之下的性恶论主张,性善论倒是给我们认识谐、追求和谐的理论品质。人性提供了一种较为积极明快的视角,使我们对人一、仁政学说蕴含的价值体系性抱有某些积极的期许。仁政学说往往因其在现实操作层面的困难、被(二)仁政的核心价值:以民为本。如何检验一专制君主所用为统治工具,或是其民本主义的局限种治理模式是不是仁政呢?关键看它是不是以民而被诟病。本文旨在揭示仁政学说蕴含的价值体为本。儒家仁政学说

4、的民本取向体现在三个层次。系的积极性的一面,彰显其当代意义。其一,民本主义。政治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为民,(一)仁政的价值预设:性善论。仁政学说的价“民为邦本”。民众是政治关系体系中的最重要、最值预设是性善论,这在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有着清晰关键的一极。民应当成为一切政治行为的中轴。的论证。孟子认为,人心皆有善端,即人皆有不忍其二,民生主义。民本的具体体现就是民生主义。人之心。所谓不忍心之心,即是侧隐之心、羞恶之关注民众的生存需求,通过政治治理使得民众在基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即是仁义礼智四本的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是仁政的开始。“养生种品格的四端。

5、由具备这种善心的人,依托他的本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4J2∞其三,贵民。民本也心,扩充他的本心去治理国家,这样的政治就是善好,民生也罢,都反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民为政。因此,仁政的实施也即是仁心的客体化、对象贵。在社稷、君主、民众三者之间,民的价值、地位化。由仁心到仁政就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最高。正因为民最贵,因此政治上就要实行民本主诚然,儒家关于人性善的认识无疑是一种先验的价义、民生主义。值预设。马克思主义不赞同性善论或性恶论,主张(三)仁政的终极追求:天人合一。仁政的关切·收稿日期:2014—04—10作者简介:施钰(1990一),男,

6、安徽舒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中西政治思想研究。·87·不仅仅局限在社会政治层面。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得我们重新审视。它整个作用于人的生存环境。儒家先秦典籍《礼记(二)民生建设与社会正义。和谐社会,应该是·王制》中就指出:“无事而不田,日不敬。田不以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完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礼,日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这就说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正义得明在从事农业生产和狩猎活动时应注意适度原则,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是生活富裕的社会,是人与自然物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尊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社会J

7、4。这里就涉及到和谐重自然,适度利用自然,自然资源才能确保长久持社会建设的利益分配要求。和谐社会成员的利益续地为人所用,才能改善民生。这就表明,从先秦关切应该得到普遍的、公正的关注,成员的合理利儒家就开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先秦儒家的这益诉求应当得到公正的满足。只有成员的生活具一传统,到了宋明,被发扬光大。宋代张载在《正蒙有幸福感,社会才可能和谐。这就使得公共政策的·西铭》篇中就提出“民胞物与”的观念,指出人与实施必须以社会成员即民众为中轴,以公平分配社万物之间所具有的一种广泛意义上的伦理关系。会资源、为民众谋福利为政策旨归。改革开放3O多明代王阳明

8、更是具体论述了天人之间的联系。王年来,在经济建设长足发展的背后,社会阶层分化阳明指出:“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