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52633
大小:1.35 MB
页数:134页
时间:2017-12-13
《小漩隧道爆破专项施工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漩隧道专项施工方案GZTJ-26标段目录1、工程概况11.1地形地貌11.2地质构造11.3抗震参数21.4水文地质条件21.5气象条件22、编制依据33、主要施工技术方案43.1施工测量人员、仪器的配置43.1.1施工测量的工艺流程43.1.2施工测量的内容及要求53.2超前地质预测预报63.2.1超前地质探测与预报组织机构及职责63.2.2地质预报项目83.3隧道弃碴利用和弃置113.4洞内临时设施123.4.1施工用电123.4.2施工用高压风123.4.3施工用水123.4.4施工通风123.4.5施工排水123.5洞口施工133.5.1洞口边、仰破开挖防护133
2、.5.2洞口排水133.5.3洞门修筑133.5.4进洞施工153.5.4.1、进洞准备153.5.4.2、开挖及防护153.5.4.3、洞口超前长管棚支护163.6.超前小导管203.7正洞施工213.7.1洞身开挖223.7.2光面爆破施工233.7.3施工运输323.7.4初期支护333.7.5监控测量383.7.6仰拱(填充、底板)施工453.7.7结构防、排水473.7.8二次衬砌施工583.7.9附属工程施工653.8不良地质地段施工653.8.1软弱围岩隧道处理方式653.8.2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段施工663.8.3隧道塌方应急预案673.8.4隧道突泥突水应
3、急预案733.9安全设施施工803.10隧道施工的技术措施823.10.1控制超欠挖的技术措施823.10.2爱护围岩的技术措施833.10.3保护隧道基底的技术措施83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小漩隧道专项施工方案GZTJ-26标段3.10.4保证隧道快速施工技术措施843.10.5防止围岩失稳和坍塌技术措施853.10.6大断面软弱围岩控制变形技术措施873.10.7砼结构耐久性控制技术措施883.10.8保证光面爆破炮眼残留率的技术措施893.10.9一级防水标准施工技术措施903.10.10快速堵水技术措施923.10.11隧道防渗、防漏施工技术措施923.10
4、.12喷射混凝土主要施工技术措施943.10.14注浆技术措施953.10.15二次衬砌主要技术措施963.10.16保证二次衬砌拱顶填充密实的措施973.10.17隧道混凝土防开裂技术措施983.10.18通风降尘技术措施994、主要工程材料供应方案1001材料准备1002主要材料月供应计划1005、施工管理措施1005.1质量管理措施1005.1.1质量方针1015.1.2质量目标1015.1.3质量保证体系1015.1.4保证工程质量的措施1025.1.5隧道施工质量保证措施1075.2安全保证措施1125.2.1安全目标1125.2.2安全施工原则1135.2.3安
5、全保证体系及组织机构1135.2.4隧道施工安全技术措施1145.3环境保证措施1215.3.1文明施工措施1215.3.2环境保护措施1245.3.3水土保持措施1295.3.3.1水土保持体系框图1295.3.3.2水土保持内容1295.3.3.3水土保持措施130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小漩隧道专项施工方案GZTJ-26标段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132小漩隧道专项施工方案GZTJ-26标段中铁十七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132小漩隧道专项施工方案GZTJ-26标段1、工程概况小漩隧道位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潘口乡小漩村三组和黄毛关组之间,隧道位于曲线上,隧道
6、洞轴线走向方位角304~266°。其中:左幅隧道起讫桩号ZK160+608~ZK161+617,长1009m,最大埋深111m;右幅隧道起讫桩号YK160+620~YK161+685,长1065m,最大埋深122m。施工从出口方向掘进施工,洞门、明洞段采用明挖法;Ⅲ级采用台阶法;IV级采用短台阶上下台阶法;V级采用上下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施工时加强地质超前预报,提前采取各项措施。暗挖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明挖隧道采用明洞式衬砌结构。1.1地形地貌根据沿线地貌分区隧址位于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区,山体植被发育,多以灌木丛为主,线路经过区域冲沟及鸡爪状地形发育,主要为斜坡,沿线海
7、拔高程一般约为269~513m,地势起伏大,切割深度较深,地形相对高差244m,山坡坡度一般较陡,多为30~40°,局部在45°以上。左、右线进口分别位于山脊东侧斜坡交界处,进口段右侧约18m处为小漩村三组的民房分布区,距路线右侧107m处发育有一条小溪沟,宽约2~5m,水流量约10~15L/s,和路线斜交而过。左、右线出口坡向约238°,坡角30~45°,山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出口地形较陡,自然山体坡向约344°,坡度约25~45°,覆盖层较厚,山体两侧斜坡主要为残坡积层、山谷中发育有冲洪积层。1.2地质构造本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