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375729
大小:613.26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01
《从“认知启蒙”走向“文化自觉”——基于苏剧的调研及思考.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戏居Uo从“认知启蒙”走向“文化自觉"基于苏剧的调研及思考口朱琳摘要:非遗保护运动能否具有长效生命力,并有效提升“民”“国”之生命内涵,最终取决于文化自觉。人们目前对于非遗总体上仍处于认知启蒙阶段,仅为文化自觉的初端。促成文化自觉的生长,应是制定、评判非遗保护体系的准则,将决定着非遗保护实践能否实现跨越和质变。关键词:非遗保护;认知启蒙;文化自觉;苏剧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14)02—0069—08作者简介:朱琳,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苏州大学社会学
2、院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9321世纪初,我国兴起了非遗保护事业,这既是文化遗产理念和实践与国际接轨的外在一、前世今生:苏剧发展历程及濒危现状要求,也是文化自觉含蕴成长的内在体现。既是现代化建设迈向“而立”的理性化反映,也苏剧,与昆曲、苏州评弹并誉为苏州文是思想文化变迁的讯号。这场非遗保护运动,艺“三朵花”,是长三角地区滩簧系统的重要其深远意义不止于截流下丰厚的历史文化,更分支。其发轫于苏州,盛行于江浙沪一带。在于激发、强化了国人的文化自省意识,并将苏剧艺术来源多元化,但主干元素清晰,学近代
3、以来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论争从界多认为其主要由对白南词、滩簧与昆曲等学理、法理层面画上终审句号。然而,非遗能不断合流、发展、衍变而成。其发展历程充否长效保护,并有效提升“民”“国”之生命分体现民间文艺相互碰撞、交融的情状,体内涵,最终取决于文化自觉。目前,从总体现同源文化的“多胞”性,以及昆曲之“阳性、普遍性上来看,人们对于非遗尚处于“认春白雪”流向“下里巴人”后的“变相”。知启蒙”阶段,这虽为文化自觉④的初端,但苏剧的形成可分为三阶段:距离文化自觉尚为跬步之于千里。其一,滥觞于对白南词。
4、对白南词或称南收稿日期:2014—01—2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天堂”之路:文化遗产镜像中的苏州区域社会变迁》(编号:12YJCZH319);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编号:13ZD008)。①“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重要的学术思想,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此后,学界多有延伸性研究和诠释。综而言之
5、,他们主要从中华民族发展纵向历程以及在世界坐标体系的横向比较中,从民族、国家、政党角度,在文化立国、文化利民方面,忧虑现实,擘画前景。本文从地方主体(地方政府、专家学者、社会大众、传承群体等)出发,将抽象的、宏观的文化自觉具化到微观的、实践的苏剧遗产领域,把文化自觉落实为他们对非遗的所识(认识理念)、所为(责任义务)、所获(价值效益)等。·69·民族艺术研究。词,俗称打山头,与苏州弹词同源而分流,与荣:第一阶段是清代乾嘉年间及其之后,“以元明以来北曲弦索流人江南形成新乐弦索有乱弹、滩王(按:滩簧
6、)、小调为新腔”“而关。对白南词属于代言体素衣清唱戏文形观众益众”相比之下,昆曲等“老戏”一上式,既有别于宣叙体的曲艺,也异于舞台表演场,“人人星散矣!”当时,清代苏州城有几的戏曲,这种表演形式在全国罕见。对白南词十副苏滩戏班。2)(㈣这与中国戏曲史上“昆多以五至七人分生、旦、净、丑等角色围坐一乱易位”是同步的,与清代后期朝廷在思想桌,配以弦子、琵琶、胡琴、拔鼓等伴奏,这文化方面的控制力减弱而诸种地方戏滋生有奠定了苏剧前身——苏滩的基本风貌。一定关系。第二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其二,发展成
7、苏滩。至迟于清代康乾年年代,尤其是在民国“黄金十年”(1927~间,对白南词在苏州与滩簧合流。约至清代1937年),社会文化空前活跃、繁荣,苏滩道咸年间,对白南词又与昆曲合融,大量吸恰逢其时,上海的从业者高达四百多人,每收昆曲剧本素材。这样,经过两次合流后,个游艺场皆有苏滩班子演出,喜庆堂会大多基本成型为苏滩。但直至民国年间,苏滩营邀请堂唱。’第三阶段是从1953年至“文业招牌或喜庆堂会的请柬上往往仍称为南词革”前,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文或对白南词。苏滩中表演内容源于昆曲的,化大饥渴”时
8、期。据笔者采访当时相关人员称为前滩,源于滩簧的,则为后滩,前者在并予以不完全统计,这一期间,苏剧共演出表演内容上将昆曲“化俗”,后者在表演形200多个剧目。同时,演职员众多,江苏省苏式、音乐唱腔上将滩簧“削俗”。苏滩因是对昆剧团驻地苏州的团分成三支,队伍扩展至白南词的遗风以及昆曲流变的结果,加之受320余人,另有分团驻地南京。仅1963年4苏州风土人情、传说故事、方言土语、民歌月至1964年3月的一年中,苏州的苏剧团共小调以及苏州人审美观念等影响,形成与江演出267场,观众人数达24万。②南其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