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唐代诗人李嘉祐的创作道路和艺术倾向.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994年第1期河北大学学报唐代诗人李蔚右的创作道路和艺术倾向蒋寅。李嘉扁毒是唐代大历年间一位声名卓著的诗人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里选李嘉杯诗,:“,,。,八首评曰袁州自振藻天朝大收芳誉中兴高流与钱郎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也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又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又禅心超忍辱梵语问多罗设使许询更出孙绰.,,”,:“,复生穷极笔力未到此境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三也说彼己之际出入无痕。,。,”、’.v袁州是中唐第一佳手近体独有片断一往尤多古意两家所评对李矗
2、可以说是推崇备至.这样一位诗人应该是会引人注目的。可是李嘉礼成为人们的话题,却是从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所载的王维窃诗案开始的(王)维有诗名然好取人文章嘉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英华集》中诗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唠黄鹏。”,,,李嘉诗也其实尽管有葛立方《韵语阳秋》为之证实但在当事人缺席而且李嘉,”,小凛中今无其句可对质的情况下李肇的提起公诉是不能为李嘉争得任何荣誉的.。。补偿的更何况经过叶梦得《石林诗话》的公正判决后这个问题就早已失去讨论的意义。,、李嘉诗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别的间题比如说他是
3、凭什么赢得高仲武王失之这两位批评家的推崇的?,。,,李嘉扮东728一783)字从一赵州人其生平事迹因缺少基本的传记资料所知甚。、,。少据博漩琼储仲君两位先生考证他应生于开元十六年(728)前后①天宝七年(708),,。约二十岁时中进士随即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之职继而又迁监察御史司空曙《送李嘉·、。,3332)正字括图书兼往扬州觑省》(9一诗透露了他早年的仕履及家庭情况在这个时,,,,,期诗人以少年得意才子风流过着裘马轻肥的日子也写些纤绵绮靡的诗象《春.,:口621)招日淇上作)(一作汉春58,。,。,。淇水春风涨鸳鸯逐浪飞
4、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卫女红妆薄王孙白马肥,。相将踏青去不解惜罗衣,“”。这应该就是高仲武所说的绮靡婉丽涉于齐梁的那一类作品还有《送王牧往.:“,。,。吉州渴王使君叔》(6215」)细草绿汀州王孙耐薄游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十一评“,,。,。,”天然名秀当时称其齐梁风格不虚也的确这么说也可以但我认为它们格,,,调的轻绮造语的纤丽乃至结构上前两联之间的衔接生硬都无不带有年轻手笔颖锐,、。“”有余而浑成不足的特征让人联想到崔顺崔国辅小诗的风格不是么?野渡
5、一联.“,”。与崔国辅《采莲曲》,1203)的玉椒花争发金塘水乱流就很相象它们本来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产品。如果说李粼`这点比较特殊,作为“与钱郎别为一体”需要特别指出,、“”,、的话那只意味着钱郎等人基本上没留下什么少作而且他们后来也不太学吴均何逊,而是学二谢、王维。,、、,李嘉扛除《春日淇上作》之外《古兴》《杂兴》《伤吴中》也同样体现了盛唐风格不重在情苦而重在词巧的闺怨、有点故作深沉的兴亡之感以及“十五小家女,双鬓人不.。,,,”2145)如蛾眉暂一见可值千金余(古兴》C这样明显模仿汉乐府的表现共同构,。,成了李斌前期
6、创作追随时代风尚的趋向甚至歌咏反战主题的《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62163)也是这种趋向的体现,。,。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裸姚几日归贫妻白发,。,。愉残税余寇黄河未解围天子如今能用武只应岁晚息兵机“”、“”、“”,从征胡身逐漂姚用武等词可以断定这首诗是指责玄宗晚年的穷,。,兵默武用意与杜甫公兵车行》《后出塞》等诗相仿诗末句的讽刺虽还是很委婉的但前,“”,半部分对东山村民生凋敝的描写已使玄宗的能用武显得十分无聊而且可鄙令人憎恶。诗人在青年时代即有这样关心民生疾苦的胸怀,是很可贵的。这使他在日
7、后多灾,,多难的战乱生涯中能始终面对现实用诗人的良心写下人民的苦难为战后江南地区的。凋残景象留下真实的写照,。,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避地扬州润州一带却不知为何催祸在至德二载(757)竟。,。遭贬为江西都阳县令一滴就是四年直到上元二年(761)秋任满才量移江阴再任几.。,,,年具令已是三十六七岁的人了少年得意的诗人陡遭此变故如云间锰羽情怀顿,。,时委顿沉重的感触遂取代了往昔的闲愁逸兴悯乱伤时之余民生的不幸与自己的坎.。:坷都在诗中得到了刻意的抒写《送皇甫冉往安宜》(62]6如云,。,。津楼故市无行客山馆荒城闭落晖若问行人与
8、争战使君双泪定沽衣.:《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6216由云,。,。吴越征途柞旧日袜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闭户无砧杆七夕何人望斗牛.:《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骚》(62163)云,。,。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平破战地花空落旧范春田草未齐这残破的景象固然令人痛惜,而生存在这环境中的主体一一百姓的命运更让诗人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