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

ID:5431916

大小:775.5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7-11-1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_第1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_第2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_第3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_第4页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回扣基础·构建网络[判一判] 1.参与循环的物质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 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 3.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 循环()4.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5.物质和能量都是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的() 6.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 动力()√×√×√提示CO2。提示物质循环,能量单向流动不循环。提示元素。×知识网络生产者固定食物链食物网热能呼吸单向流动传递到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物质循环元素无机环境生物群落逐级递减突破考点·提炼方法考点剖析1.循环特点:⑴具

2、有全球性;⑵反复循环。2.过程图解及解读⑶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化学燃料的燃烧⑴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⑷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都是单向的。(判断成分的依据)⑵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判断四种成分(找依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据图判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①图1——先根据双向箭

3、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D,确定D为分解者,剩下C为消费者。②图2——根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判断:A和C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根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判断:A是生产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③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余

4、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3.温室效应 ⑴成因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学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⑶缓解措施⑵危害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①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②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4.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图解⑴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

5、循环的动力。⑷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主要体现在:⑶绿色植物同化的CO2等物质,大约90%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返回无机环境,被生产者重新利用,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⑵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的源泉,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例1.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 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 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 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

6、载体解析图中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D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化学燃料;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碳元素。B排雷⑴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中所指的物质主要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而不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具体物质。⑵物质循环的概念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⑶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在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对位训练1、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甲、乙、

7、丙、丁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CO2和CO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C.丁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甲、乙、丙总能量的10%~20% D.丙处在第三营养级D探究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假设案例1案例2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实验设计实验组对照组自变量实验现象结论分析(注: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对土壤高温处理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在相同时间内实验组落叶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