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

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

ID:5424142

大小:195.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7-11-12

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传统民居与世俗文化风水与民居“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盛;若不吉,即门族衰微”《宅经》安家建宅视为关系家代门族兴衰的大事。聚族而居,聚众而建宅求其“安”,家求其“盛”。风水术(堪舆术)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因素的综合评判,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起源于人类早期的择地定居,形成于汉晋,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时日臻完善。风水理论分为两大流派:1、形势派峙眼于山川形势和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的选择。2、理气派注重于建筑的朝向和布局。两大流派

2、又有侧重于阳宅(住宅)和阴宅(坟墓)之分。建筑环境的选择应考虑如下内容:(1)场地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理现象和地震基本烈度;(2)场地的场层分布、岩石和土的均匀性、物理力学性质、地基承载力和其它设计计算指标;(3)地下水的埋藏条件、侵蚀性和土层的冻结深度;(4)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5)常年和最大洪水水位,地面排水、积水和沼泽地情况,以及饮用水源情况;(6)场地的合理建筑范围,合理的交通出入口;(7)区域内气候的场地微气候;(8)景观和绿化植被,生态状态。风水学的主要内容:1、民居境态的藏风聚气

3、宅地宽阔平整,宅前有开阔平地----能取得良好的通风采光,提高居住质量,又能给人以舒适的心理感受。宅外地势东下西高,前高后底----适应我国主要气候特征即大陆性季风环流系统。(夏季能惠于东南风,冬季能免于西北风的侵袭)宅前有水,宅后是山----生产和生活便利,心理趋向稳固----传统观念认为气的运行始终皆借水的推动,水成为居住地的血脉,山成为气的外在形式的表露,前水后山是构成聚气宜居住之地的重要形态因素。宅基的植物生态良好----环境生态与住宅的关系,通过植物、土质条件来观察局部的地貌和气候是否适合居住。--

4、建筑风水学选址原则-一、整体系统原则二、因地制宜原则三、依山傍水原则四、观形察势原则五、地质检验原则六、水质分析原则七、坐北朝南原则八、适中居中原则九、顺乘生气原则十、改造风水原则民居与礼乐秩序礼乐秩序是民居对宗法的强化,反映特有的形象。中国古代由于长期儒、道、释的熏陶,天地君亲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形成了牢固的宗法观念,构成社会伦理的核心。故视住室为“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任何住宅,内部都有一个神圣的所在,不可触犯,这就是礼的要求。为维系社会秩序,在于“礼别异,卑尊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这一整套的社

5、会伦理观念的建立,是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础。与礼伴随的则是乐,《乐记》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反映,在民居上则反映于程式化的定势,构成一定的形象,中华民族是礼乐之邦,与礼乐长期教化分不开,诸如婚丧大典、社会地位、房屋等级、空间组织、层次布局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显示。民居与厌胜辟邪厌胜辟邪,是民居对吉瑞的祈求,表达了人民内心的意念和情趣。民居重视吉祥,表达人们心理的祈求,强调对心理的寄托。无论建筑的布局、方位、装饰纹样、文字说明、书画,都有深厚的文

6、化内涵,表露着村民的心声,反映村民心态的平衡与自我慰藉。纹样、图案、文字、符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无不涉及。如紫气东来、平安如意、福禄喜寿等,大多约定俗成,应用程式化的图案纹样来表现,反映社会的时尚和倾向。含蓄、隐蔽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故在民居中大门直通中堂是不相宜的。“欲扬先抑”则是常用的手法。为了分别内外,强调领域,常以影壁作为前导,有的在门外,有的在门内,其上都有福、寿等吉祥图案或壁画。从心态上讲,热衷于大门处理,以强调自我,故对于门面,入口标志都要经过细致地推敲。门前广场的大小,显示建筑的

7、接纳、容量、地位的关系,门前过去考虑马停靠,要设“上马石”“栓马石”之类。大门空间,无论是内檐装修、外檐装修,所涉及的图案纹样、花纹装饰,都围绕一系列的福寿、平安、如意等而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村村民的情性和向往,大多以动物、植物、人事、文学等,通过借音、会意的方法而施之建筑装修,以达吉瑞为目的。蝙蝠与铜钱:寓意福到眼前;瓶插万年青:寓万年平安;石榴与寿桃:寓百子长寿;蝙蝠与石榴:寓百子有福;万年青与寿桃:寓长寿万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