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美丽的感动.docx

演讲稿——美丽的感动.docx

ID:54233970

大小:18.64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5

演讲稿——美丽的感动.docx_第1页
演讲稿——美丽的感动.docx_第2页
演讲稿——美丽的感动.docx_第3页
资源描述:

《演讲稿——美丽的感动.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美丽的感动——《因数和倍数》观后感北二小别静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北二小的别静文,我演讲的题目是《美丽的感动》很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感悟。最近在网上观看了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因数和倍数》一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他是不是教过语文???我就像一个在场的学生,贪婪地吸收着课堂里那浓浓的数学文化;更像是一名观众,正坐在金壁辉煌的剧院里,欣赏着一场主旋律是“美丽与魅力”的音乐会,我深深的被感动了!张老师那简练、清新的语言,恰如其分的引导,睿智从容的评价,真诚大方的激励,亲

2、切和蔼的表情都深深的打动着我。是谁让枯燥单调的数字如此生动鲜活?是谁让孩子们的思维如此韵律灵动?张齐华老师就是这场室内“交响乐”的指挥大师!今天我想请大家与我一起分享这份来自心底的美丽的感动。张齐华老师,1976年6月出生,小学一级教师,北京东路小学教科室主任,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在“数学课堂文化”领域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初步形成“朴实、智慧、灵动”的教学风格。在这节课中我将张老师那朴实、智慧、灵动的教学风格总结了以下三点:在自然中生成教学、在比较中感悟思想、在延展中透显文化。一、在生

3、成中探究知识在教学“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张老师数形结合,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的方法引入,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枯燥的概念也变得生动有趣了,自然的引出了“因数”和“倍数”。当学生甲找36的因数漏了18时,如果换作我,我会直接让孩子们找出甲同学哪里错了,并强调在这里一定不能出错。而张老师的处理则十分艺术,他正视学生的错误,并巧妙的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进行教学,只见他说:“这位同学的作品有哪些优点?请找一找”(这节课上他把所有同学的作业都称为作品)表扬之后,又提问:“这位同学怎么把18忘了呢?你觉得哪里

4、出了问题?”这样引导学生自觉的总结出方法,这时又及时的拿出乙同学的作品“36的因数有:1、36、2、18、3、12、4、9、6”。他适时提问:“他是怎么找的”?学生自然回答:一对一对,按一定顺序找。本以为已经停止,张老师又追问:“找到什么时候停”?孩子们很容易得出:两个因数非常接近。紧接着师生互动,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对于刚刚参加教育工作的我,在这一刻我是惬意的,因为我自己仿佛就是那个学生甲;这一刻我也是感动的,因为我为张老师对孩子的这种爱而感动;这一刻我又是欣喜的,因为作为一名

5、青年教师我学到了张老师的这种正视孩子错误的精神!这正是张老师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呀!大家总爱说,教学是一种生活。那么就让我们在自然中进行教学,在现实中进行教学,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呈现朴实、自然那一面。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真正的生活!二、在比较中感悟思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说:“教学是学习者以外的一套用以增强学习内部过程的事项。”这就是说,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张老师在这堂课中是怎样“增强和促进”孩子们内部的学习过程的呢?“比较”是他最常用的、也是用得最有效方法之一。在写出36的约数的

6、练习中,张老师选择两份不同的答案:36的约数:1、2、3、4、6、9、12、18、3636的约数:1、36,2、18,3、12,4、9,6他首先让两个孩子分别介绍自己寻找的方法:第一个孩子采用的“逐一法”,第二个孩子采用的是“配对法”;接着张老师让大家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当孩子们说“配对法”好,不易丢失答案时,他立即反问:“难道第一种方法没有值得肯定的吗?”最后,他追问那个采用“逐一法”的孩子:“如果再让你找因数,你打算采用哪一种方法?”在这个教学细节中,“比较”的方法被张老师运用得淋漓尽致:第一

7、层次的比较,让学生获得“最优化”的思想;第二个层次的比较,让学生学会“辩证分析”的思想;第三个层次的比较,让学生获得“欣赏借鉴”的思想。这一系列数学行动,无不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小学数学不可小视,再小的学问也要用大思想去做!我不禁开始反思: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有这样的教学气象吗?在教学上,比较的方法可能每位老师都会用,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所要学习的并不是这种方法,而是他的这种尊崇学生天性的精神。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对于教学细节的琢磨,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对于孩子们的思考,我们常常习惯做“是”与“非”的判断

8、:写错了,一定是没有注意听讲;答错了,肯定是理解能力差。很少去寻求这“是”与“非”背后的思维过程,更没有体察到这“是”“非”后面竟然有如此潜在的“资源”,这样的“资源”,可以使我们的教学充盈着思想光芒,可以使我们的孩子获得足以享用一生的精神力量。三、在延展中透显文化。文化数学,是张老师一直追寻的教学理想。在他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不约而同地触觉到数学的源头、数学的历史、数学的精神,似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再是一两页薄薄的教材,而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