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东西方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3年第11期教育研究No.11,2003(总第286期)EDUCATIONALRESEARCHGeneral,No.286东西方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教育周谷平季小琛[摘要]中国近代国门洞开后,大批外国人来华。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中国的传统教育都很关注,并对之进行多层面、多视角的评价,对中国的新教育提出了可供采择的意见和建议。西方人和日本人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仁、孝、忠”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和日本人看待中西关系有三种情况:吸纳、舍弃、融合。[关键词]中国近代教育;东西方视野;比较研究[作者简
2、介]周谷平,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季小琛,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310028)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长老会教士狄考文、英国浸礼会教士李提摩太以从事各种活动,卷入了中国的社会生活。在对中国及德国教士花之安等等。除了报纸以外,从一些来有了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认识以后,他们将自己华的外交官、商人、旅行者所写的著作或者见闻录的所见所闻及认识记录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国人中也能找到他们关注晚清中国教育的痕迹。据笔了解当时“中国的异域形象”的一个重要渠道。本者查阅
3、,近年来出版的相关书籍有:[法]佩雷菲特文以晚清为主要时间段,拟将当时西方人与日本著《停滞的中国——两个世界的撞击》、[法]奥古人对中国教育的看法作比较研究,以期能真实反斯特·弗朗索瓦(方苏雅)著《晚清纪事——一个映当时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育,为今天国际化进法国外交官的手记》、[美]I·T·赫德兰著《一个程中的中外教育交流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美国人眼中的晚清宫廷》、[英]约·罗伯茨编著《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英]庄士敦著《紫一、亟待改革的中国传统教育禁城的黄昏》、[英]约翰·汤姆森著《镜头
4、前的旧中国》、[美]M·G·马森著《西方的中华帝国中国晚清时期传统教育已经失去了它在中国观》。丛书类有“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西多年的统领地位,到了迟暮的阶段,改革已是势在方人眼中的中国”名著译丛、“外国人眼中的近代必行,它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国人关注的中心。同中国”等等。样,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制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从日本一方来说,晚清时期中日交流频繁,教法,从教师到学生,中国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也无育交流又是重中之重。从藩士到日本教习再到日一不成为东西方人观察和评论的对象。本教育界人士,都曾
5、留下了大量的笔谈记录、见闻第一,东西方人都关注中国传统教育。在当时录,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日本人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的一些报纸上有着大量对当时中国教育制度的批关注。比如“千岁丸”中的日本藩士就对中国的教判,中国的有《万国公报》、《申报》,外国的则有《纽育饶有兴致,在向中国士人探询典章制度的时候,约时报》等。这些观点大多数是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尤重细节,从官员服装到武试文试状况、入试年发表的,比较有名的如美国监理会教士林乐知、北龄、乡举之法、延师费用等等,无一漏下。而在清末—44—©1994-2010Chin
6、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赴日考察人员留下的考察记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美国教士明恩溥这样评价中国的教师:“典型的中的资料来证明日本的官员和教育界人士对于当时国教师有时是个完完全全的文化暴君”,虽然这样中国教育改革的热心。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偏颇,但是基本可以反第二,多元化的评价。晚清的西方人和日本人映在中国千年来的教育现实中。概括地说,西方人对中国的传统教育都有着多
7、层面、多视角的评价。对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总体看法贯穿于整个晚清阶在日本的历史上,多年以中国为师,中国的文化曾段,其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是呈双轨式并行的;日经倍受推崇,孔子的《论语》甚至被奉为“最上至本人则以甲午战争为界,前后态度对比鲜明。极”的“宇宙第一书”。因此,在晚清的前期,中国传第三,为新教育改革推波助澜。不管其出于什统教育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尊重的。但是至清末么样的目的,西方人和日本都对处于改革大环境时,特别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文化地位骤然逆里的中国新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可供采择的意转,日本人
8、的中国教育观也随之发生了一个很大见和建议:废除科举、广兴学堂、出版教科书、改革的转变,由敬重转变为轻视。而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教学方法、推动留学教育、兴建图书馆、改革语言教育的看法则是见仁见智,褒贬不一。一部分西方文字等等。据笔者分析,这些建议大致通过两个途人认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很有成效,并径来实现。一是办报刊,利用媒体作为喉舌。晚清对中国古代经书中的智慧叹为观止。美国外交官时期外国人在中国办的较有名的报刊有《遐迩贯何天爵就用美仑美奂的语言描述了他心目中的中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