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18132
大小:169.14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7-12-10
《microsoft word - 第五章 发 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五章发热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自动调控下实现体温的相对稳定,是人和哺乳动物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一个基本条件。生理状态下,正常成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呈昼夜间周期性波动(以清晨2~5点钟最低,午后2~5点钟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并存在性别、年龄之间的差异,如男性平均体温略低于女性0.2℃,青年人的体温比老年人略高等。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因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体温0.5℃)。它作为一种重要的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存在于多种疾病之中,既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其体温曲线变化还是反映病程,判断病
2、情,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的重要客观依据。由于体温上升还可见于其它多种情况,因此讨论发热时须注意加以区别。生理性体温升高:以剧烈运动(机体产热过多所致)、月经前期(与孕激素分泌增多有关)和心理性应激多见。过热(hyperthermia):一种病理性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体温高于调定点水平,为体温调节机构调控障碍所致。常见于①产热过多。如癫痫大发作剧烈抽搐,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引起的发热。②散热障碍。如先天性汗腺缺陷症、皮肤广泛鱼鳞病及环境温度过高妨碍散热等。③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如下丘脑损伤、出血或炎症,可造成体温调节中枢丧失调节能力。第一节
3、发热的原因与机制一、发热激活物发热激活物(Pyrogenicactivator)亦称内生致热原诱导物,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一类物质。包括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等。(一)外致热原外致热原(exogenouspyorigen)是指来自体外的致热物质。主要有以下几类:1.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可导致多数发热性疾病,是人类面临的主要发热激1活物。(1)革兰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等为典型菌群。所含有的致热物质为菌体,胞壁中的肽聚糖和脂多糖(LPS)。尤其是脂多糖,又称内毒素(endotoxin,ET),由脂质
4、A、核心多糖和O-抗原多糖侧链组成,其中主要的致热成分是脂质A。通常,ET的水溶性高,致热性和耐热性强(需160℃干热2小时方可灭活),不易清除,往往使血液制品和输液品污染,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2)革兰阳性菌:主要菌群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及白喉杆菌等。其致热物质为菌体及其分泌的外毒素(如白喉杆菌释放的白喉毒素)。(3)病毒:以流感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及出血热病毒等多见,致热物质主要为病毒包膜的脂蛋白和所含有的血凝素。(4)真菌:致热物质为菌体及其所含有的荚膜多糖和蛋白质。常见有白色念球菌,组织胞浆菌,新型隐球菌等。(5)
5、其它:①螺旋体。致热物质依类型而异。如回归热螺旋体,通过代谢裂解产物、钩端螺旋体以溶血素和细胞毒因子、梅毒螺旋体则靠外毒素分别引起发热。②疟原虫。可引发高热,主要是随着红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及其代谢产物(疟色素)释放入血所致。③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则以其胞壁中的脂多糖致热。2.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均可因病人血循环中持续存在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顽固性发热。(2)致热性类固醇:以睾丸酮的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为代表,将其肌注入人的肌肉中可产生明显的发热,与人的外周血白细胞共同孵育可刺
6、激单核吞噬细胞等释放致热性细胞因子。(3)非传染性致炎刺激物:如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等可促使单核吞噬细胞分泌致热性细胞因子。其次,心肌梗死、肺梗死等可通过组织坏死过程释放或所致的无菌性炎症释放一些发热激活物致热。二、内生致热原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由机体2产EP细胞合成、释放的致热性细胞因子。它们可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一)EP的种类与性质具有致热性的细胞因子种类繁多,最早由Beeson发现于1948年,截止目前被基本确认为与人类发热性疾病有关的EP有以下四种。1.
7、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是一种主要的EP,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种亚型。其中TNFα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此外,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亦能分泌TNFα。TNFβ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TNF不耐热(70℃30min即可失活),但有很强的致热性,如给家兔、大鼠等脑室或静脉内注射TNF可引起明显的发热反应。同时,还可产生许多生物学效应(如增强吞噬细胞杀菌、杀肿瘤细胞的活性、激活破骨细胞加速骨质脱钙分解等)。通常,能强烈诱导TNF产生的外致热原是葡萄球菌、内毒素等。2.白细胞介素-
8、1(interleukin-1,IL-1)主要来源于单核-吞噬细胞,其次为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等。是一种分子质量为17000的多肽类物质,不耐热(70℃30min即可失活),可分为IL-1α和IL-1β两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