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410129
大小:169.5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7-11-11
《阴阳学说与疾病治疗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阴阳学说与疾病治疗的关系杨英摘要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把这种哲学思想引用到医药学中,作为医药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和推理工具。本文就阴阳学说和疾病治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其中大量地援引了古今中医、中兽医名家有关该问题的论述,并列举了该理论指导下的方药组成,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学说对疾病治疗具有指导性作用。阴阳学说认为机体之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是由于机体内部的阴阳两个方面保持了相互对立统一、协调平衡关系的结果。即只有机体的内外、表里、上下各部分之间,以及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
2、能、功能与物质之间,必须经常保持其相互协调平衡的关系,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见图1。如果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了协调平衡,则疾病随之产生,出现复杂的病理变化,但无论疾病的病理变化如何错综复杂,总不外乎阴阳的偏盛与偏衰。正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失调,故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疾病治疗的基本法则,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学说用于指导疾病的治疗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生理范围或图11阴阳偏盛的治疗2阴阳偏衰的治疗3阴阳俱病的治疗1
3、阴阳偏盛的治疗阴阳偏盛,即阴偏盛或阳偏盛,是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即是此意。其原理是机体中的阴或阳绝对地亢盛,超出了正常范围,它多是由实邪侵犯机体所致,实邪侵犯机体后,使原本处于动态平衡的阴阳二者中的阴或阳在力量上增加了,比相对的另一方高出了许多,呈现图2的表现。生理范围或图2正因为高出的这一大块阴或阳的存在,结果使得临床上出现了一片寒象或热象,是有余之象(证)。若阴或阳相对的另一方还没有出现虚损,即一方高于正常范围,另一方仍在正常范围之中,此时的治疗原
4、则当为“损其有余”。由于是有余之证,所以疾病的性质是属实证,故也有把此时的治疗原则定为“实者泻之”的,但无论是“损其有余”,还是“实者泻之”,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目的均在于通过“损”“泻”把绝对亢盛的一方拉下来,使其返回到正常的生理范围中来,重新和其相对的一方构成动态平衡。具体一些的治法则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盛则热,属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如《外台秘要》所载的“黄连解毒汤”就是一个集大苦、大寒之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于一方的泻火解毒之剂,利用的就是上述4种药物的苦寒直折之性,来使火邪去,热毒解
5、,其针对的就是热毒壅盛于三焦而津液尚未损伤所出现的一切实热火毒之证。阴盛则寒,属实寒证,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如《元亨疗马集》中的“温脾散”就是专为马伤水而致腹痛起卧所设的专方(益智仁、细辛、青皮、陈皮、厚朴、当归、苍术、牵牛子、葱、醋、甘草),寒邪直中脏腑,致使阴寒内盛,阳气难升,气血壅滞不通而证见腹痛起卧,故方用益智仁、细辛等辛热温通之品来散寒制阴,只要寒散阴消,则气血得畅,腹痛自止。这就是“治寒以热”的典型例。2阴阳偏衰的治疗阴阳偏衰,即阴偏衰或阳偏衰,是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调经论》中所说的
6、“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就是此意。根据阴阳动态平衡的原理,阴或阳任何一方的不足,必然会导致另一方的相对亢盛。即呈现图3表现。生理范围或图3显然这是不足之证,因此,这时的治疗原则就不能象阴阳偏盛时那样采取直损其有余的那一方了,因为病机的产生是由于阴或阳中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显得另一方相对而高。而高的这一方也并没有超出正常范围,不是绝对的高,其仍在正常的生理范围之内,如果此时采取“损其有余”的治疗原则,势必使原本处于正常生理范围内的那一方也发生虚损,而导致阴阳两方的俱虚,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而这种误治又
7、成为了导致一种新病产生的致病因素。所以,此时正确的治疗原则应是“补其不足”、“虚者补之”,通过补阴阳中低于正常水平的那一方,使其恢复到原有的生理指标上,而重新达成阴阳之间的平衡。阴虚不能制阳而阳亢者,属虚热证,此时就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补其不足)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如《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名方“六味地黄丸”即是主治真阴亏损,而致虚火上炎出现潮热,骨蒸,盗汗,腰膝痿弱无力,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阳亢的代表方。本方的关键就在于重用熟地滋补肾阴,填精益髓,促使肾阴充足,而达
8、到抑制肾阳亢烈。此时上述诸证皆可自除,可以说“六味地黄丸”是“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最典型的方例。阳虚不能制阴造成阴盛者,疾病的性质是虚寒证,此时同样不能用辛温发散药来散阴寒,须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如《元亨疗马集》中所载的“荜澄茄散”便是用了巴戟天、肉苁蓉、补骨脂、葫芦巴、桂心、益智仁多味温肾壮阳之药,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