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

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

ID:5409941

大小:5.41 MB

页数:30页

时间:2017-11-11

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_第1页
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_第2页
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_第3页
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_第4页
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_第5页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新课标_有这个不用下别的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痛苦的——悲天悯人的杜甫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世称杜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郭沫若李白(701-762

2、)杜甫(712-770)唐中宗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唐睿宗684年-690年武则天690年-705年唐中宗705年-710年唐恭宗710年-710年唐睿宗710年-712年唐玄宗712年-756年唐肃宗756年-762年唐代宗762年-779年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对黎民百姓之悲对社会衰落之悲对国家动荡之悲沉郁顿挫: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出处:唐·杜甫《进雕赋表》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唐代宗永泰元

3、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家”,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居住。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里,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

4、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背景下写成的。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是整组诗歌的基调。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萧森(1)草木茂密貌。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宋司马光《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密叶萧森翠幕纡,蹔来犹恨不长居。”明何景明《怀化驿芭蕉》诗:“孟夏日初赫,萧森蔽炎光。”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2)草木凋零衰败貌。唐张九龄《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江城何寂历,秋树亦

5、萧森。”宋陆游《秋思绝句》:“一片云深更作阴,东轩草树共萧森。”明何景明《九日黔国后园》诗之二:“天空远水明秋岸,梧叶萧森枫树残。”鲁迅《无题》诗:“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3)阴森。唐杜甫《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宁调元《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气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徐迟《入峡记》:“巫山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首联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观?作用如何?主要写萧森之景。夔地露冷枫丹、万物萧瑟。“凋伤”本现衰飒之气,但露是玉露,树是枫树,反而在萧瑟见出富丽。而“气萧森”则不仅指草木

6、摇落,更指巫山巫峡,涵盖江山万千,为第二联蓄势,萧森里见出壮阔。颔联怎样写景?颔联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上,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用对偶、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而雄浑宏阔的气象。颈联转而由景生情,“丛菊两开”指离蜀历经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颈联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尾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

7、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中。以生活情景收束,余意绵绵。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这与“故国之思”是怎样衔接的?《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

8、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当年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