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ID:5406822

大小:638.50 KB

页数:60页

时间:2017-11-11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1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2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3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4页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_第5页
资源描述: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第一节黄河的历史与现状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还有约古列宗曲、扎曲一、黄河的一般状况1、黄河的河源从源头至内蒙的托克托特点:从青藏高原至黄土高原,河流穿行于峡谷中,河流湍急,泥沙含量不高。2、黄河的上游玛多星宿海河水在满布砂砾的河滩上,时分时合,形成辫状水系,到葫芦湖附近才折向东,河面开展,河谷宽,河水浅,河床中浅滩罗列,水流散乱。扎陵湖湖的面积

2、达526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9米,蓄水量为46亿立方米。鄂陵湖湖的面积为62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多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积石山从托克托至桃花屿特点:黄河流经山陕黄土高原的峡谷之中,流速较快,由于穿行黄土高原之间,黄河中泥沙含量主要泥沙含量主要源于此。但由于流速较快,泥沙的沉积不突出。3、黄河中游从桃花屿至入海口特点: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大平原。流速平缓,水绥沙沉,河床的淤积速度加快。黄河决口、改道的几率加大。4、黄河的下游风成二、黄土高原1、黄土高原的成因:(1)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

3、移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就是堆积起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2)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3)在中国西北部和中亚内陆的沙漠和戈壁上,由于气温的冷热剧变,这里的岩石比别处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为碎屑按直径大小把它们分成:砾(大于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于0.005毫

4、米)。黏土和粉沙颗粒,能被带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进入西风带,被西风急流向东南方向搬运,直至黄河中下游一带才逐渐飘落下来。(1)垂直节理:疏松的黄土内有无数细小的孔洞,当黄土层厚达几十公尺甚而200~300公尺时,在重力作用挤压下,上下之间的结构非常紧密,使孔洞几乎消失,而左右间的土粒仍保持原来的疏松状况,细小孔洞仍然存在。由于黄土层上下之间的结构紧密,使土壁能够直立不坠。2、黄土的特性:(2)湿陷性:黄土颗粒之间依靠碳酸钙胶结起来,当黄土遇到大雨或流水冲刷时,碳酸钙易被溶解,黄土即成为泥浆被水带走,称为为湿陷性。2、晋、唐时期对青

5、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三、历代对黄河河源的探索1、西汉河出昆仑说西晋张华《博物志》“源出星宿”。隋的河源郡唐文成公主入藏,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唐侯君集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元派都实考察河源,潘昂霄著《河源志》记载此行时曾越过黄河上源的两巨泽“阿剌脑儿”(指扎陵、鄂陵二湖)。3.元、明、清三代对河源地区的考察与成就·明清已经考察出黄河源头的三条河流,比较确定地认为黄河正源为卡日曲。第二节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

6、1500余次。较大的决口、泛滥达16次。清初学者胡渭著《禹贡锥指》提出五大徙之说。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一、西汉以前黄河下游河道1、“禹贡大河”《禹贡·导水》:“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2、“山经大河”“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

7、,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3、“西汉大河”见于《汉书。地理志》《禹贡锥指》:“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右迳滑台城,又东北迳黎阳县南,又东北迳凉城县,又东北为长寿津,河至此与漯别行而东北入海,《水经》谓之‘大河故渎’”。宿胥口以上与《山经》、《禹贡》河道同,自宿胥口东北流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的一段,河水折而北流,至今馆陶县东北,折东经高唐县南,再折北至东光县西会合漳水,复下折而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1、东汉大河的形成。二、东汉至

8、宋初后期黄河下游河道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发生第二次大徙。“河决魏郡(治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先是,莽恐河决为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冢墓害,及决东去,元城不忧水,故遂不堵塞。”《汉书·王莽传》洪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