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85823
大小:221.33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8
《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使动用法的语义分析张志华(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摘要:“使动用法”是一个从语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语法概念。从动词的语义指向来说,动词右指施事宾语,不能左指施事主语;从句子谓项的语义角色来看,主语和宾语均为施事,主语为支配施事,宾语为被支配施事;从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来说,主语控制和支配宾语,宾语在主语控制和支配下直接作用于谓语。关键词:使动用法;语义;语义指向;施事;支配施事;被支配施事中图分类号:H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77(2011)12-0149-04自1922年陈承泽在《国文法草创》中提出“致动用
2、”[1]之如:后,“使动用法”就一直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成为汉语语法(1)“孟子朝王”。(《孟子·公孙丑下》)的一个重要概念。由于缺乏显性的形式标记,长期以来人们(2)“武丁朝诸侯”。(《孟子·公孙丑下》)都未能对其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现在人们大多把可以用两个句子的基本结构都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但“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来翻译和理解的句子都称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例(1)中的动词“朝”所表示的动作是为使动用法。但在古汉语中,可以套用“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由主语“孟子”发出的,是指“孟子去朝见王”;而(2)中的动作的语言形式来翻译和理解的句子很多,如“孙子膑脚”(司
3、马“朝”则是由主语“武丁”使宾语“诸侯”发出的,意思是“武丁迁《报任安书》)、“太康失国”(《史记·夏本纪》)均可以理解使诸侯来朝见”。于是人们常把(1)称为一般句子,而把(2)称为“孙子使脚膑”、“太康使国失”,然而,这些句子显然不是使为使动句。动用法。那么,究竟什么是“使动用法”?如何来判定“使动用(一)“使动用法”的语义特征。法”?这些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我们认为长期争议的主要原“使动用法”表达的是“致使者通过致使力作用于被使因,是由于缺乏对“使动用法”的本质———语义的深入分析与者,导致被使者产生某一致使结果”。[3]一般来说,致使包括探讨。4个基本要素:“致使者(力的来
4、源)、致使力(致使者对被使者一、“使动句”的基本性质的驱动力)、被使者(力作用的对象)和致使结果(被使者在致从结构形式上看,“使动用法”的基本结构形式也是“S+使者作用下发生的变化)。”[3](p100)V+O”,与一般句子没有区别,但从意义关系上说,“使动用(3)李牧(S)连却之(A)。(苏洵《六国论》)法”与一般句子却不相同:一般句子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4)天汉四年春正月,(S)朝诸侯王(A)于甘泉宫。﹙《汉或变化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是动作涉及的对象;而使动用书·武帝纪》﹚法的主语却不直接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变化,谓语例(3)中致使者是“李牧”,被致使者是“之”,致使
5、者通过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变化都是由主语让宾语来实现的。因一定的致使力,造成的致使结果是“却(退却)”,即“李牧使之此,“使动句”与一般句子的差别是语义上的,传统的“使动用却”;(4)中的致使者“武帝”(省略),被使者“诸侯王”,致使结法”不是从语法形式的角度,而是从语义的角度提出来的“语果“朝”,即致使者“武帝”通过一定的致使力“使诸侯王来义语法”的概念。[2]也就是说,“使动用法”其实质是语义的。朝”。作者简介:张志华(1964—),女,湖北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149·使动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意志的传递”,即“S有一词”,都可用作使动。如:个愿望,希望某件事实现,他把这个愿
6、望传递给A,由A来(5)郑人大败戎师。(《左传·隐公九年》)实施。这样我们看到A和S分别承载了两项重要的施事特(6)鲁人有因子墨子而学其子者。(《墨子·鲁问》)征———‘意愿性’和‘实施性’。”但在这种句式里“A的行为只不仅各类动词可以用作“使动”,即使是“活用”为动词的是执行S的意愿,很多情况下他所做的不是出于自发的意形容词、名词或数量词,只要从语义上看,主语、宾语和动词愿。”[4]之间存在如王力所说的:“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通过使动句与一般句子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使动用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法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语义特征:一、主语必须是
7、施事,并且个动作”[5]的关系,那么,也就是用作“使动”了。如:具有支配宾语发出动作或变化的行为能力;二、宾语必须是(7)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战国策·齐策》)具有接受主语的指令、并实施主语行为指令的能力;三、主语(8)齐桓公全诸侯而国异姓。(《史记·晋世家》)和宾语之间存在意志、力、动作、行为等的“传递”关系;四、主(9)“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语和宾语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五、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孟子·梁惠王上》)动作或变化,必须由宾语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