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

ID:5383996

大小:2.28 M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08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_第1页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_第2页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_第3页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_第4页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30卷第1期气象与环境学报Vo1.30NO.12014年2月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NTFebruary2014卢焕珍,刘一玮,张楠.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4,30(1):15—22.LUHuan—zhen,LIUYi—wei,ZHANGNan.CauseofheavyrainbyshearlineintheHaiheriverbasin[J].JournalofMeteorologyandEnvironmem,2014,30(1):15—22.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分析卢焕珍’2刘一玮张楠(1.

2、天津市气象台,天津300074;2.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石家庄050021)摘要:应用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成因。结果表明:暴雨过程是在低空切变线与高低空急流构成有利配置条件下发生的,系统空间结构和冷空气移动路径的不同,造成暴雨落区和强度的不同;沿切变线有带状中一O/尺度对流云团形成和发展,并有中一口尺度MCS沿带状有组织的发展、移动、合并和加强,沿低空切变线如有低涡形成,带状对流云系内将有MCC形成,强降雨在MCS或MCC移动方向的前侧和TBB等值线

3、梯度最大处;强降雨之前均有水汽辐合从地面向高层伸展,伸展高度越高,降雨强度越大,强降雨中心对应西南与偏东两个大水汽通量造成的辐合且等值线密集处;VAD风廓线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均显示出对流层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的先后形成,造成雨强也两度加强。关键词:低空切变线;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风廓线雷达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503X.2014.01.003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毛冬艳等对华北地区夏季引言暴雨成因进行分析,认为冷空气人侵是夏季北方暴海河流域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南界黄河,北接雨的主要诱因,而中尺度辐合则为

4、降水提供了有利蒙古高原。夏季受海洋性气团影响,降雨量多,且多条件。苗爱梅等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暴雨。低空切变线是指700hPa和850hPa上气旋性料,针对2009年汛期山西境内出现的5次横切变区的风向不连续线,是造成海河流域大范围暴雨过程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及可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由于低空切变线的东移受高预报性综合分析,认为急流向北伸展的纬度不同导空环流影响,东移过程中受不同路径冷空气的影响致横切变线所处的纬度差异,直接影响暴雨的落区;有时沿东偏北方向,有时沿东偏南方向,有时沿正东高低空系统配置越完整,暴雨落区和量级的可预报方向移动,造成雨带和暴雨

5、落区也有明显不同;另外性也越强。孙兴池等指出虽然低层切变线的位置由于切变线空间结构配置的不同,造成切变线暴雨对暴雨落区较重要,但不是判断暴雨落区的唯一依的强度有较大差异。受低空切变线影响,2011年7据,影响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对月2Et08时(北京时,下同)至3Et08时(以下简称暴雨落区的精细化预报至关重要。杨成芳等利用“0702”过程)、2011年8月15日08时至16日08时加密探测资料分析了冷式切变线类大暴雨的动力结(以下简称“0815”过程)海河流域出现两次大范围大构。王文和程攀1、张少林等、高琦等、辜旭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两次暴雨过程的落区

6、赞和徐明_l、徐璐璐等¨分别用数值模拟和中尺度和强度明显不同,有必要对海河流域切变线暴雨成资料对不同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本文利用常规观因进行详细分析。有关暴雨及切变暴雨的落区问题已有较多研测、卫星云图TBB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雷究,冯伍虎和程麟生对中纬度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达、加密自动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重点对研究做了较全面的综述和探讨,丁一汇等在研究海河流域切变线类暴雨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在低“75.8”河南特大暴雨时指出,中高层干冷空气和低空切变线影响时,系统的空间结构、冷暖空气的配层潮湿空气的持续输送为暴雨区位势不稳定的重建置、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

7、律和演变特征及环提供有利条件,是对流活动维持的重要原因。郑媛境条件,以期为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预报提供参考媛等J、张家国等和李燕等_5对不同的暴雨过程依据。收稿日期:2013—07—16;修订日期:2013—11—25。资助项目: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科研开放课题(Z一1201)、预报员专项(CMAYBY2012—003)和天津市气象局科研项目(201315)共同资助。作者简介:卢焕珍,女,1965年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天气预报技术研究,E·mail:lu_hzl2@sina.com。22气象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