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甲型hl n1流感中医药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探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甲型HIN1流感中医药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探讨【摘要】目的:比较我们自行研制的中医药治疗甲型II1N1流感与卫生部方案的异同及预防措施。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将纳入我市随机研究采用地区方案治疗的中药组及联合组与纳入卫生部方案随机研究采用卫生部方案治疗的麻杏石甘汤组及麻杏石甘两联合奥司他韦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入组的所有甲型H1N1流感患者完全痊愈;基线各指标相似,中药组与麻杏石甘汤组各主要疗效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中药组及联合组入组后发热持续时间及入组后症状持续时间均较麻杏石甘汤组及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短,但尚无统计学差异;四组间不良反应及
2、并发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型II1N1流感症状轻,预后好,中医药组治疗轻症甲型H1N1流感方案,经济有效,安全可行,可能在缩短热程及缓解症状方面更优,更适合我市的地域、气候特点。【关键词】甲型II1N1流感中医药治疗方案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1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4-7484(2012)13-0028-02随着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蔓延及奥司他韦储备量的减少和耐药的出现[1,2],屮医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已逐渐得到承认并广泛应用[3]。2009年5月8口后卫生部相继颁布了三版甲型II1N1流感的诊疗方
3、案及中医药防治方案[4]o我单位中医专家联合多位名老中医制定了适合我市气候特点的甲型II1N1流感的治疗方案。甲型IIIN1流感治疗方案疗效与卫生部方案相比有无差异?我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例数与分组共115例,随机分为四组:麻杏石甘汤组(31例),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28例),中药组(31例)及联合组(25例)。1.2纳入标准符合卫生部发布的甲型II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5]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者;年龄14〜70岁者;病程W3天者;体温237・5°C伴有流感样症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
4、3排除标准(1)无发热和流感样症状者;(2)有肾、心、肺、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基础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肿瘤,肝炎或肝硬化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全身使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治疗者;(5)不愿参加此研究者。1.4终止试验标准(1)药物过敏者;(2)依从性差者;(3)有重症倾向或达到重症诊断标准者[5]。1.5治疗方法1.5.1中药组采用中医辨证及安慰剂治疗。邪在卫分证:清热解毒散(太子参10g,苏叶6g,黄苓10g,大青叶5g,紫草5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2g,牛旁子12g,薄荷9g,荆
5、芥10g,芦根10g,枇杷叶9g,玄参10g,生甘草6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邪入气分、热毒壅盛证:清热宣肺饮(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连翘10g,桔梗15g,板蓝根10g,玄参10g,柴胡15g,薄荷15g,牛旁子15g,马勃15g,黄苓15g,生甘草6g,生升麻12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温热挟湿证:化湿消滞汤(苏叶10g,佩兰10g,蕾香15g,厚朴15g,法半夏15g,茯苓15g,攻仁15g,扁豆10g,白蔻仁15g,苍术10g,陈皮15g,黄连15g,焦山楂10g,廿草6g,苦杏仁10g
6、,建曲10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服用上述中药同时服用安慰剂胶囊1粒/次,1口2次,连用5天。中药统一用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煎药机(型号:YFY2UB)煎熬,每剂加水1000ml,浸泡0.5小时,加压1.2~1.5MPa,煎煮20min,留取600mlo1.5.2联合组中医治疗同中药组;同时加用磷酸奥司他韦75mg,每口2次,疗程5天。1.5.3麻杏石甘汤组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4],及安慰剂治疗。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6幻知母10g,青蒿15g,石膏30g,金银花15g,黄苓15g,炒杏仁15g,连翘15g,薄荷6g,
7、炙贝母10g,炒牛勞子15g,廿草10g),水煎服200ml/次),1日4次,共5天;安慰剂1粒/次,1日2次,共5天。1.5.4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麻杏石甘汤200mL/次,1日4次,共5天;同时加用磷酸奥司他韦75mg,每H2次,疗程5天。1.5.5其他治疗所有患者如症状明显者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1.6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对研究对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土标准差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One-WayANOVA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
8、果2.1各组基线情况比较见表1。另外,各组间患者基础疾病、流行病学、各化验指标异常情况均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