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案例评说.doc

“劝学”教学案例评说.doc

ID:53809879

大小:3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7

“劝学”教学案例评说.doc_第1页
“劝学”教学案例评说.doc_第2页
“劝学”教学案例评说.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劝学”教学案例评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学生看

2、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

3、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

4、“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

5、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

6、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