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9140
大小:422.7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08
《管宁“清声远播”与“不为守高”之悖论探析——兼谈汉末魏初士人的仕与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2014年第1期淮南师范学院学报No.1,2014第l6卷(总第83期)JOURNALOFHUAINANNORMALUNIVERSITYGeneralNo.83,Vo1.16管宁“清声远播”与“不为守高”之悖论探析兼谈汉末魏初士人的仕与隐杨霞(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安徽合肥230022)【摘要】汉末魏初高士管宁以清虚自守、激浊笃行而清声远播,同时,他又受到来自上层统治者的调查,并得到“不为守高”的另一种评价,帝王对其的征用与犹疑是这一悖论产生的深层动因。面对仕与隐、生与义的传统命题,以管宁为代表的汉末魏初士人开辟了一
2、条隐身民间以行义的新路径。【关键词】管宁;悖论;仕;隐【中图分类号】K23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30(2014)01—0070-05“汉末魏晋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桓帝、灵帝、献帝与魏文帝、明帝、齐王芳数位帝王,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正值乱世管宁一度避乱辽东37年.在当地谈祭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①受儒家经世思礼、治威仪、明礼让,为人“渊雅高尚,确然不拔”④,时想熏染的汉末魏初士人处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人多慕其风他的名望在汉末魏初这一时段的荐书期,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部分
3、士人远离政治,独守与诏书中得到了较为清晰的展示司空陈群称管宁一隅.忘怀得失,然而却无法真正、完全独立于政“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治之外管宁就是这样一位高士、隐士。在其时声名时”.乃“昭明古今。有益大化”之人③。魏明帝颁诏远播。朝廷屡次征召.管宁坚守不出,最终引起高称管宁“耽怀道德。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层对其思想动向的怀疑与考察.也带来对管宁的另可以当世④”大司农桓范赞管宁“于混浊之中,履一种评价管宁的行为举止及其社会评价虽属个洁清之节.笃行足以厉俗.清风足以矫世。”他还作例.但其中包含着复杂的时代文化信息,
4、值得深入书于管宁.表达了“清声远播.顽鄙慕仰”的心情⑤。太讨论。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本文即尝试从关于管宁的两种不同评价人手.联名推荐管宁.称其“总九德之纯懿,含章素质,冰分析其成因.并对以管宁为代表的汉魏易代之际的洁渊清.玄虚澹泊。⋯⋯清高恬泊,拟迹前轨,德行士人在仕、隐问题上的认知做一初步考察。卓绝.海内无偶。⋯⋯览其清浊.未有厉俗笃行若宁者也⑥。”管宁生于158年.卒于241年,一生历经东汉避乱辽东时,公孙度(时辽东太守,占据一方)【收稿日期】2013-ll一22【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建安时期书
5、体散文研究”(201Isk525)【作者简介1杨霞(1978一),女,安徽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代文学与文化研究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08页。②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366页。下文注释出处相同时,仅标书名及页码,其他引书亦同。③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一2-朝文》,北京:中华书局,l958年,第1197页。(陈寿:《三国志》,第356页。⑤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1258页。(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
6、六朝文》,第1301页。第1期杨霞:管宁“清声远播”与“不为守高”之悖论探析71“虚馆以候之”。而管宁“既往见度,乃庐于山谷”。曹着装。二是对管宁的身体状况有描写:“辄自力强”、操拜司空,一度“辟宁”: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能自任杖。不须扶持”——身体尚可,但已是垂垂“诏公卿举独行君子,司徒华歆荐宁”.“诏以宁为太老矣。三是对管宁的礼节、礼仪有描述:“四时祠中大夫”;黄初七年(226年),文帝崩,明帝即位,祭”.“亲荐馔馈。跪拜成礼”——延续其在辽东“谈“太尉华歆逊位让宁”.“司空陈群又荐宁”,则“以宁祭礼、治威仪、明礼让”的一
7、贯作风。四是对母亲的为光禄勋”而所有这些征召都遭到了管宁的“固思念:“常特加觞,泫然流涕”——管宁每逢祭祀流辞”。泪。乃是为母亲(非为前朝)。经过管贡的描述。一个管宁固守不出,其志愈坚,其名愈显,但也招致清俭出行、厉俗笃行的高士形象就呈现在明帝眼了魏明帝的不满。这种情绪在明帝的几次诏书中依前。而程喜特地转引管贡言论.正是表明这一调查次递进。结果的可信度。并且。程喜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管明帝初即位.下诏征管宁为光禄勋时就已透出宁屡次辞让.“独自以生长潜逸,耆艾智衰。是以栖对管宁“黄初以来,征命屡下,每辄辞疾.拒违不至”迟.每执谦退。此宁志
8、行所欲必全。不为守高”。③的失望之情,诂问管宁:“岂朝廷之政。与生殊趣,将一方面.管宁因其清高的品性得到了上层统治安乐山林,往而不能返乎!”暗示管宁需在朝廷之政者的褒奖与征用.另一方面他又因同样的原因招致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