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

ID:53762757

大小:487.27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4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_第1页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_第2页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_第3页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_第4页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_第5页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_第6页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_第7页
资源描述:

《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16卷第4期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1.16,No.42014年8月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SocialSciencesEdition)Aug.2014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于彬琳,王梦韬(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200444)摘要:通过肘我国省际资本存量进行的一系列细致推定,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得到了1978-2010年我国的省际资本存量数据。在此基础上,使用C—D型生产函数,利用DE

2、A—Malmquist指数估算了我国1979-2010年省际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指数两部分。度量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决策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决策有其理论基础,且如何加快探索集约型发展路径,将关系到我国经济是否能持续健康发展。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分解;前沿包络方法;资本存量重估中图分类号:F1Dl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29(2014)04—0078—07一、引言自我国政府表示将工作重心致力于持续的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之上以来,中国着实取

3、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绩效——在长达30余年的时间里以每年接近10%的增长率创造着经济奇迹。与此同时,大量的文献都在持续追踪中国取得增长奇迹背后的原因,物质资本投入、人力资本积累、经济效率的提高(以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为代表)、开放政策、地理条件、优惠政策、发展战略以及内生制度等都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对于这种外延式的增长方式,最早的批评来自Kmgmanetal1-2J,其无一例外地认为,东亚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驱动,却没有见证以全要素生产率为代表的经济效率的提升。由此看来,当外延式的增长路径到头

4、以后,东亚的增长模式若是无法被纳入到内涵式增长的框架以内,则东亚经济奇迹的破灭似乎是不可避免的。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典型的外部冲击似乎印证了他们的判断。此后,关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批评就成为新的学术焦点。一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由于是外延式的粗放型增长,物质资本的投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国民财富分配不均、环境资源问题突出、经济效率低下等经济增长质量低下的问题,这都已成为质疑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流观点。郑玉歆认为,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是效率提升,所以全

5、要素生产率由于具有综合的特点,就尤为引起广泛的关注。因此,在对中国经济的质量分析中,学者们往往采取广义层面的界定,将除经济增长数量以外的各种因素均纳人到经济增长的质量范围,考察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为代表的经济质量指标。二、文献回顾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起始于Solowl4的研究,在研究全要素生产率沿革的进程中,早期的研究主要基于索洛模型,以“索洛残差”的形式理解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假定经济中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收稿日期:2014—04—25作者简介:于彬琳(1990一),女,山东烟台人,上海大学经济学

6、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①当然有学者指出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泡沫”问题,一方面夸大了名义生产总值,另一方面又低估了价格指数,从而导致实际增长卒的虚高。作为一个非正规的反驳数据(原因足该证据Iij】样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本文所估算的29个省份的牛产总值总额(1978:1)在1978—2O11年间的年均增长率甚至达到14%。·78·于彬琳等:基于省际资本存量重估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要素,两种要素可以互相替代,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要素的边际产量随着

7、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下降。同时还假定劳动力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储蓄率都分别是外生给定的常数,并且使用较为简单的增长会计方法,如索洛残差法与代数指数法进行估算。Lucas提出,索洛残差法开创了经济增长源泉分析,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贡献。经济理论观察到储蓄率和技术进步都不是孤立于经济体的外生变量,由此发展出了生增长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要素生产率估算,得益于Fareetal_6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测量方法①,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分解方法日益精确,相较于之前的估计方法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实践计算上

8、都有了巨大进步②。在关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中,一个倾向性的观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来自要素投入的贡献,尤以资本投入的贡献为最大。需要注意的是,在Krugmanetall1-2]提出东亚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之初,大多文献几乎均得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低下的论断;然而伴随着估算方法的改进,对全要素生产率认识的加深,不论是在全国、省际、行业等层面的众多实证证据都倾向于证实中国经济增长并非没有伴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如舒元使用基础的生产函数法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估算,得出的结论是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