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53082
大小:1013.82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3
《西秦岭迭山西北部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35卷第4期冰川冻土Vo1.35No.42013年8月J0URNALOFGLACIOLOGYANDGEOCRYOLOGYAug.2013doi:10.7522/j.issn.1000—0240.2013.0095ZhaoJingdong,WangJie,ShenYongping,eta1.DistributionandfeaturesofglaciallandformsinthenorthwestoftheDieShan,WestQinlingMountains[J].JournalofGla
2、ciologyandGeocryology,2013,35(4):841—847.[赵井东,王杰,沈永平,等.西秦岭迭山西北部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口].冰川冻土,2013,35(4):841—847.]西秦岭迭山西北部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赵井东,王杰,沈永平,殷秀峰,伍云飞(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2.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摘要:迭山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属西秦岭山脉的西段.在海拔3700m以上保存
3、有类型较为齐全的冰蚀地形(冰斗、刃脊、u形谷、悬谷、粒雪盆、鲸背岩与基岩磨光面等)与冰碛地形(侧碛垄与终碛垄).采用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与填图等方法对该区的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基于研究区冰川地形分布与特征,结合青藏高原现代的抬升速率、邻近山地冰川地形的年代学资料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该区的古冰川发育于末次冰期,末次冰期最盛期是其最主要的形成期.冰川最盛时面积约38km,为具有暖底性质的冰帽冰川.关键词:冰川地貌;末次冰期;冰帽;青藏高原东缘中图分类号:P931.4
4、文献标识码:A察、遥感影像解译与填图等方法对迭山西北部的冰0引言川地貌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该区也是第一青藏高原及周边山地拥有地球上最高大的山地届“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讨会的野外考察与最广阔的高原,是除两极之外最大的冰川作用中现场,该研究也有助于中国第四纪冰川发育问题的心.该区也是地球上构造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冰川探讨].本文拟对已有的考察进行总结,并进一步的发育与消亡以及冰川侵蚀与搬运等导致的均衡调探讨本区的冰川地貌分布与特征以及古冰川的发育整与构造抬升相叠加,其环境效应将更为显著,
5、故时代与类型.第四纪冰川研究成为探讨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化的重1研究区概况要内容之一_1].迭山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属绵延迭山西北部(102。56~103。14E,34。15~34。1600km秦岭山脉的最西段.从大的地貌单元上19N)位于甘肃省甘南地区,主要受迭部一白龙江看,本区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断裂带、光盖山一迭山断裂带的控制[5],为卓尼县与界处;同时,它又位于我国南北与东西构造分区的迭部县之间的界山,是黄河支流洮河与长江支流白交汇部位.受青藏高原构造作用的影响,新构造
6、运龙江的水源涵养区.最高点为主脊的达尼杂果(海动和地震活动强烈,褶皱分布广泛.在气候上,本拔4458m),与北侧的洮河与南侧的白龙江相对高区处于亚热带、暖温带以及青藏高原高寒带的交汇差近2000m.在海拔约4200m范围内保留有面区,故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均具积约25km。残留夷平面,海拔4000m以上的面积有过渡性的特征.2010—2012年,笔者以及国内多约30km。(图1),主要岩性为质地较软的石炭二叠位从事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研究的学者采用野外考纪灰岩.本区属于甘南高寒湿润
7、气候区,处于大陆收稿日期:2013-03—18;修订日期:2013-05-16基金项目: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CB951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10;41230743;4117106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2一EW_QN304);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SKLCS-ZZ-20120003);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资助作者简介:赵井东(1976一),男,江苏沭阳人,副研究员,
8、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第四纪冰川与全球变化研究.E-mail:jdzhao@lzb.ac.cn4期赵井东等:西秦岭迭山西北部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843注:No.6冰斗系双层冰斗,下层的参数如表所列,上层为3个小冰斗,底部海拔4()()o~4040m.态.因冰斗常发育在冰川I物质平衡线附近,因此,槽谷底部高度差推测,当时冰川最厚处达1O0~120具有重要的古气候意义.若多次冰川作用则可在主m,末端冰层厚20~30m,林场管护站后面东北方冰斗内形成寄生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