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什么是语际语用学-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日外语宫学19%年第1期16页北京什么是语际语用学何自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一语际语用学属于跨文化语用学,,,。interanguagepragmaties语际语用学(l简称ILP)顾名思义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语言,。之间的中介语(又叫过渡语或语际语言)又与第二语言(包括外语下同)习得有关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语际研究以前曾有语际音位学语际形态学语际句法学和语际语义学现在,语际语用学的论题也出现了。语际语用学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领域,涉及到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应用的种种问题。语际语用学着重探讨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实施第二语言的语
2、言行为和如何理解这些行为。语际语用学常常定义为“研究非母语的第二。”,。,Kaspera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1989)根据这个定义语际语,它的研究包括跨文化交际中是否一定会形成中介语;用学属于跨文化语用学这种中介语是否。,;当然来自语言接触它是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语体语际语用学的研究仅仅着眼于跨文化交。一,uKulka199际中操用第二语言时产生的中介语未免太过于局限了有学者(Blm1)曾经对以,,celetargetlage色列的美国移民使用源发语(so盯anguag即母语)和目的语(ngua指第二语言,,英语)的状况进行调
3、查发现他们用母语或英语交际时他们实际上都在操用一种与源发—语和目的语都有关、但风格上却与这两种语言迥异的语际语言(或理解为一种中介语语体)。,interaetionaSoeionguistieS接着又有学者在探讨言谈应对社会语言学(lli)时通过跨文化交际的,,uz语用研究和老幼数代移民的语用行为差异研究最终证实了中介语语体的存在(Gmper。,,1982)他们指出移民中年轻一代的源发语(母语)有的已带有明显的中介语特征这些年轻移民自己也承认,他们在操母语时已不再遵守操母语时公认的文化标准(如生活在外国的中国,;年轻移民在接受别人的邀请时他们已不再
4、按传统的谦虚方式作表面的婉拒再如日本人用母,,。,语交谈时现在也比以前直接更接近西方的谈话方式了)以上情况说明语际语用学不但研,究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第二语言时产生的语际语言而且研究操用第一语言(母语)时为何导致。,,使用中介语语体总之语际语用学可以研究跨文化中介语语体如何形成也可以研究中介语,,。形成和变化的条件研究中介语和源发语的关系中介语的交际效果目前从事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大都是操用第二语言的非本族人。这反映了这个学科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的语用研究。,,;语际语用学同普通语用学研究一样探讨语言的理解和产生过程考察话语的使用规律,但普通语用学经常接触到
5、的言语交际策略问题与语际语用学研究的言语交际策略重点有所,:不同普通语用学研究的言语交际策略是以认知过程中的心理语言学模式作为研究基础的而语际语用学研究的言语策略,其理论与实践均纯粹来自描写语用学,特别是跨文化语用学。普,;而语际通语用学研究的言语交际策略其主要内容是考察语言学习者如何确定所指称的事物语用学研究的言语交际策略,其重点却放在以言行事的行为和礼貌策略等理解和运用方面。二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内容.A语际语用学研究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1996年第l期1,pragmaticprehsi语际语用学研究语用理解(comenon)早期着重研究语
6、言学习者对以言行。,illoeutionaryoree事意图(f)的理解和对礼貌手段的识别前者要学会如何对待间接言语行为,。r懂得语言形式和语境在理解以言行事意图时的作用谙熟导致理解困难的各种因素Caren,。(1979)曾表明第二语言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会依靠他们的推理能力来理解会话含意他们唯“”。,一的理解障碍是他们的自以为是这种理解障碍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或者是违反了关联准。,则导致的Bouton(1988)对文化背景足以影响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点很感兴趣他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英语不是母语的学生分成6组进行试验结果找到十分显著的差异来自德国、,
7、、他们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识别能力相似;而韩国日本和中国大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台湾的学生。,,n陆的学生又是另一个类型Bouto认为除了文化背景会影响语用含义的理解之外如果间,,学生们较易理解;如该言语行为违反的是量的准则接言语行为是违反关联准则的那么无论。英语是母语或不是母语的学生都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至于语言形式和语境在理解间接言语,,、,行为时的作用有学者发现不论学生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英语能力如何他们主要依靠的是,,;依靠的都是语境英语的语言形式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小孩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语用理解,。e信息而不是语言形式其他一些研究发展语用学(devl叩m
8、entalPragmatics)的学者则支持。。,“”s后一种意见也有对上述两种对立意见持平的例如(2ib(1983)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