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

ID:53737752

大小:383.66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1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_第1页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_第2页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_第3页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_第4页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5卷第3期哲学分析V01.5.No.32014年6月PhilosophicalAnalysisJun.,2014“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孙正聿摘要: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靶子”(为何要说)、“灵魂”(要说什么)和“血肉”(说出什么)。《哲学笔记》的“靶子”是为什么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理解“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个“问题的实质”;《哲学笔记》的“灵魂”是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哲学笔记》的“血肉”则是围绕这个“问题的本质”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回到列宁》的“靶子”是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否具有“非同质性”问题;《回到列

2、宁》的“灵魂”是以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为前提而“重新拟现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原像”;《回到列宁》的“血肉”则是对列宁哲学思想自我批判中的重要问题的探索。关键词:辩证法;《哲学笔记》;《回到列宁》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047(2014)03—0019—07我给学生讲了近十年的《哲学笔记》,对它多少有些体会,所以我来谈谈一兵教授主要是以“笔记”为对象的《回到列宁》。人们常常把《哲学笔记》称为列宁哲学思想的“实验室”。这使我想起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一句话,他说:“跟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一门最引人人胜的科学”。读了许多关于黑格尔哲学研究的论著,但是真正能够

3、对我产生震撼的,没有超过《哲学笔记》这本书的。深入地研究列宁的《哲学笔记》,对于推进哲学研究,特别是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很关注一兵教授的《回到列宁》。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回到事情本身”,我想以《回到列宁》为例,首先谈一下自己对文本解读的理解。解读文本,包括马克思的也好、列宁的也好、海德格尔的也好,作者简介: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院教授。·19·哲学分析2014年第3期可能有一个前提性的问题,就是对于“解读”的理解,也就是对“解读”的解读问题。我想分两层意思来谈。第一层意思我想从对解读的理解说起,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怎样理解列宁的《哲学笔记》和一兵的《回

4、到列宁》。我自己有一个说法,哲学是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如果用我在《哲学通论》中的表述就是:“哲学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述哲学家个人的故事,又是哲学家以哲学家个人的名义讲述人类的故事。”我在那本书里还有一句话:“哲学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正因为这样,所以我自己在带博士研究生的时候,常讲这个意思,我们做文科研究,特别是哲学研究,需要有三个积累:一个是文献积累,一个是思想积累,一个是生活积累。这三个积累不可或缺。怎么通过解读回到文本,是跟解读者本身联系在一起的。我个人觉得文献积累可以被称作“得道于心”,思想积累可以被称作“发明于心”,而生活积累可以

5、被称作“活化于心”,离开了后面的“发明于心”与“活化于心”,真实的“得道于心”是不现实的。得于心的“道”。离不开解读者的“发明”和“活化”。如果认为“发明”和“活化”就是离开了“文本本身”,那就不可能“回到文本本身”了。这就跟我对文本怎么解读联系在一起了,而这一点也跟文科的特点联系在一起了。今天主持人是成素梅教授,她是搞科学哲学的,搞科学哲学的一位美国学者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文科,人文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最好就别叫“科学”了,把那两个字颠倒过来,叫“学科”。为什么呢?因为文科是“四个没有”:一没有客观性,二没有一致性,三没有可证伪性,四没有可预见性。既然“四无”,就不能叫“

6、科学”,而应该叫“学科”。这在文本解读的意思上,就是说不可能回到事情本身。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什么意义上,我们的哲学研究是真正有客观性、一致性、证伪性、预见性,也就是“回到事情本身”?这是个真实的问题。所以针对和一兵教授讨论《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我给自己的发言起了一个题目:《“靶子”·“灵魂”·“血肉”》。我个人理解,文本研究最重要的东西有三个,我自己称为“靶子、灵魂和血肉”。所谓“靶子”,就是为何要说;所谓“灵魂”,就是要说什么;所谓“血肉”,就是说出了什么。下面就谈这三个方面:一是《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的“靶子”分别是什么,二是《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各自的“灵魂”

7、是什么,三是《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各自的“血肉”是什么。我想从我提出的三个问题讨论《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第一点,“靶子”。这个可能是最为重要的。哲学,无论是把哲学叫做“思想中的时代”也好,“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好,不管怎么称呼,总是表明哲学具有双重的针对性,即理论和现实的针对性。具有学术性的哲学著作,它产生于人类所面对的特定的生存困境之中,它产生于哲学研究所面对的特定的理论困境之中。正是现实的和理论的双重困境,才催生了新的哲学。因此,真正的哲学著作,总是有它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