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728156
大小:314.78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0
《浅析赵孟頫绘画理论的形成及影响.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D14一书文艺生活LITERATURELIFE艺术鉴赏浅析赵孟损绘画理论的形成及影响王思(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100872)摘要:元画家赵孟颊身世波折、仕途坎坷,受儒家正统教育,应召出仕元廷却怀才不遏,政治抱负无法施展。赵孟顺在元廷中饱览前朝历代诸多优秀绘画作品,在南宋精研追求形似的画风基础上,提出了“古意说”。以复古为革新,注重对“形外之神、言外之意”的追求,并将古意说融入到绘画创作实践之中。赵孟频反对文人墨戏的陋习,既重笔意,又重客观形象的勾勒,强调以书入画、以写代描,赋予线条独立的审美
2、价值。赵孟顺在《秀石疏林图卷》中道出:“方知书画本来同”,真正开启了书画正式走向融合的时代。区别于一般的宫廷画匠,文人受到传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兼具良好的艺术文化素养。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注重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追求形似之外的神韵。对于占据南宋主流的宫廷院体画过度追求形似、傅色妍丽的风格,江南文人并不予欣赏。赵孟顺在古意论的基础上,师古而远追晋唐,抛弃南宋刻意工巧之描摹,凝聚宋人文雅之气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树立了疏散简远之画风,为后来文人画代替院体画成为时代主流“敞开大门”。文人画以水墨
3、为上,气韵中渗透着中国丈人的清高与气节、淡雅与飘逸,博学与谦恭,体现了文人借助绘画展现出的潇洒自由、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元四家”在赵孟频“古意论”的影响下,追随董、巨,继承王维的水墨精神,从而奠定了元代绘画艺术的主流风格。赵孟颊的绘画理论及实践,将古今、书画、笔墨完美结合,对于元代及后期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关键词:古意论;书画同源;以书入画;文人画;水墨;元四家中图分类号:1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15—03一被打破。在元仁宗的诏令下,赵
4、孟颊不得不放弃在江南仕隐两兼、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赵孟烦乃浙江吴兴人。本系宋太祖十一世孙,自小接受良好的生活,携夫人管道升入京。至英宗时,赵孟频终位极人臣,却已的正统儒家教育。岂料十一岁时其父突然离世,少年丧父的赵孟入迟暮之年。烦在母亲的激励下发奋读书。然而公元1279年,正值意气之年赵孟烦的一生在出世与入仕的难题间徘徊,他选择把内心的赵孟烦却遭遇了其所依附和效忠的赵宋王朝的倾灭。满腔的对宋王朝的追念、对陶渊明隐居桃源般的安逸生活深藏于心,而家国抱负经此风云变幻,瞬息间变得残忍而空落,不知去从。然
5、将对江山、百姓的使命抱负扛于己肩,即便“出山为小草”,仍努赵孟频才德位居“吴兴八俊”之首,声闻涌溢,达于朝廷。故当朝力为汉族文化地位的提升及元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振臂一呼。吏部尚书夹谷以、程拒夫曾先后多次“荐”其、“迫”其入仕元廷,二、质言古意。文变今情赵孟烦却以“青青兰蕙草,含英在林中,春风不披拂,胡能见幽辽金时期的北方艺术伴随着蒙古铁骑的扩张而沓至南方,心”,而屡屡拒绝达官之邀。后经皇帝下旨亲召,赵孟烦终不得已影响了元代宫廷华丽工巧的写实艺风。而与此同时,南宋宫廷院而入元。体画过于精丽巧密的画风在南
6、方仍然泛滥。无论是林椿《果熟赵孟烦进入元廷后,执管部分文化事业,这使他得以有大量来禽图》中的小鸟,还是吴炳《出水芙蓉图》中的荷花,皆以形似机会亲眼观摹古人的遗迹,开阔眼界,艺术品味提升,为他后来原物,力求最大限度的逼真再现客观而为旨归。面对此前主流画提出“古意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元为官不仅成为赵孟烦个风,一方面耽于政治原因,规避对于前朝艺术风格的过度追捧。人艺术生涯的一次飞跃性契机,赵孟烦更借此大力举荐和提拔二则在艺术发展上,追求形似,注重工笔,过度追求装饰精巧的汉族文士,活跃当时的文化艺术活动
7、,与许多少数民族学人,如:风格,已发展入画匠之流,很难在此基础上再有所飞跃性的突高彦敬、鲜于枢、康里子山、萨都刺等交往密切,对多民族之间的破。鉴于此画坛流弊,故元以降,文人开始探索新的画风。借古开文化大融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以史为鉴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在艺术领域亦是如此。正如清赵孟炳在《罪出》一诗中有诉,“在山为远志,出山为小草。古代王原祁所言,“学不师古,如夜行无火。”师古,并非指囿于古人语已云然,见事苦不早”,赵孟频怀揣着内心的矛盾挣扎,为“远古法,而是以复古为革新。志”而出山,却落得“小
8、草”的处境。“这种矛盾生活,常是一个伟在元廷出仕的经历,使得赵孟烦有机会博览到包括东晋顾大艺术家的宿命,也常更凸显出艺术家的心灵”,徐复观先生如恺之,唐王维、李思训、五代董源等历代大家的优秀绘画作品,审是说。“人生何为贵适意,树木托根防失性。几时归去卧云林,万美深受古风的影响。“古人用笔,意在笔先,然后妙处在藏风不壑松风韵笙磐。”现实使赵孟烦深感为官的艰辛与无奈,遂萌生露”。赵孟烦在南宋画风对客观物的精致描摹之外,进一步关注归隐之心。公元1298年春天,在经历了多年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