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

ID:5372477

大小:1.72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7-12-08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1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2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3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4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5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6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7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8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9页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华书局新点校本《史记》部分书稿阅读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華書局新點校本《史記》部分書稿閱讀記辛德勇中華書局新點校本《史記》付印在即,主事者囑先睹部分卷次書稿(爲行文方便,下文以《點校稿》稱之),以兼聽閭里小知之議。因從命拜讀,並略陳所思所想如次。倘偶有一言可資點勘諸君推敲斟酌,斯亦芻蕘狂夫之幸。一、《河渠書》【一】《史記·河渠書》原文:道河自積石,歷龍門,……至于大伾。於是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于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于勃海。其中“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句《集解》曰:1《漢書音義》曰:“厮,分也。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二折者也,其一則漯川。”《點校稿》就此“

2、其一出貝丘西南二折者也”句擬有《校勘記》云:“二”,疑爲重文符號,誤作“二”字。按:《漢書》卷二九《溝洫志》顏師古注引孟康作“南”,是其證。〖今案〗《河渠書》下文記漢武帝堵塞南決之瓠子河口“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迹”,指的同2樣是這一段河道,故所謂“厮二渠以引其河”,惟有“北折”而斷無“南折”之理,顏師古所引孟康之說,似是而非。或顏氏引文本身存在舛誤,或顏師古對《漢書音義》有錯誤理解,對此還需要審慎辨析。首先,裴駰《史記集解》引述的《漢書音義》,應當是指西晉人傅瓚亦即顏注所稱“臣3瓚”者撰著的《漢書集解音義》,因知顏師古引述的孟康釋文,係同出于此書;或者反過來說,《史記

3、集解》引述的所謂《漢書音義》,實際上是引用《漢書音義》中所採錄的孟康對1《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卷二九《河渠書》並刘宋裴駰《集解》,頁1405—1406。2案宋人葉適在所撰《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卷一九《史記·書》中(頁273)分析指出:“二渠之功,非禹之所自以爲績者,……遷豈以是著後世有渠之始乎?河者,水之道也;渠者,水之利也。治其道者,禹之事也;治其利者,後世之事也。”葉適所說自較爲合乎情理。3唐顔師古《漢書叙例》,見《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卷首,頁1—2。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卷六“臣

4、瓚晉灼集解”條,頁124。1《漢書》的注語。因此,《點校稿》所擬校記以此孟康注語來比勘《史記集解》引述的《漢書音義》,自然是很合理的做法。只是顏注畢竟較《史記集解》晚出很多,對其文字的準確性亦不易輕信。《漢書·溝洫志》有相關記載云:自塞宣房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爲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勃海入海,廣深與大河等,故因其自然,不隄塞也。此開通後,館陶東北四五郡雖時小被水害,而兗州以南六郡無水憂。宣帝地節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勢,皆邪直貝丘縣。恐水盛,隄防不能禁,乃各(德勇案:“各”疑爲“令”字形譌)更穿渠,直1東,經東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

5、之。清朝康熙年間,胡渭在論述歷代黃河河道時曾經引述此事來解說:大河故瀆又東北逕發干縣故城西,又屈逕其北,……又東逕貝丘縣故城南。城在今清平縣西南。《溝洫志》:宣帝地節中,光禄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埶,皆邪直貝丘縣。恐水盛,隄防不能禁,迺各更穿渠,直東經東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成帝初,清河都尉馮逡奏言:郭昌穿直渠,後三嵗,河水更從故第二曲間北,可六里,復南合。今其曲埶復邪直貝丘,百姓寒心,宜復穿渠東行。《寰宇記》:王莽河在清平縣南十八里,蓋即孟康所謂“出貝丘西南二折者也”。“二折”疑當作“三2折”。後來葉圭綬論黃河河道,又進一步申說了這一看法:大河

6、故道。……又東北,逕貝邱(丘)縣故城南。又東,逕甘陵縣故城南。又東,逕艾亭城南。又東,逕平晉城〔即隋淸平縣城〕南十八里〔漢博平縣北十八里。——並見《寰宇記》〕。又東,逕今淸平縣南〔《漢書·溝洫志》:“宣帝地節中,光祿大夫郭昌使行河,北曲三所,水流之勢皆邪直貝邱(丘)縣,恐水盛,隄防不能禁,迺各更穿渠,直東經東郡界中,不令北曲。渠通利,百姓安之。”據此,知逕貝邱(丘)以後“又東”云云,即改而直東之道。孟康注:“禹釃二渠,一渠即岀貝邱(丘)西南南折者。”《禹貢錐指》引作“西南二折”,以爲當作“三折”。按“三折”正指“三曲”,若作“南”字,其地之河並未南折也。或古本本是“三”

7、字,譌作“二”,傳寫者又誤3作“南”之重字耳〕。這樣的解釋,避免了顏師古置黃河流路南折而下的荒謬,而且從比孟康時代更早的《漢書》當中,爲黃河所謂“二折”問題,找到了對應的史事,總的來說,應較顏說更爲合理。不過,胡渭和葉圭綬在這裡同樣是用改字的方法來疏釋舊史。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同樣存在著誤解誤判的可能。而且從黃河水道的實際流向來看,其改作“三折”,亦未必合理。胡渭和葉圭綬在論述中,都把郭昌從事治理的“北曲三所”河道與孟康所說“出貝丘西南二折者”之“二折”処視爲同一地點,所以,纔會推測“二折”爲“三折”的譌誤。他們分析這一問題的基本思路雖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