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669417
大小:6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5
《汉语语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语语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运用摘要:在实践中总结出更多、更有效教学方法,从内在因素上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最终达到教育的最高境界。关键词:文言文;汉语语法;阅读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360-01随着一轮轮教改的进行,初中语文早己淡化了汉语语法知识的教学,初屮语文教材附录上虽然有语法知识的内容,但教师已经基本不再给学生作细致的讲解了,以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文言文的学习相当吃力,可是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又到处需要汉语语法知识作文支撑。下面结合经验谈一谈汉语语法在高中文言文阅读中的运
2、用。一、通过分析词性、短语,辨明虚词用法虚词在文言文屮的使用最为普遍,也最为复朵,要辨明高考要求的18个虚词的用法,许多时候可以依赖于语法知识。例如,“以”用作虚词时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但是如何辨析是介词还是连词呢,掌握介词的用法即可,介词的语法性质是介词后必须带上宾语构成介宾短语修饰谓语中心语,“以”要做介词后面就得带上名词或代词,这样就很好辨析了,如,“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屮的“以”就是介词,因为“以”后带了宾语“沛公言”构成介宾短语修饰“报”;“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以”就不是介词,因为后没带宾语,也无省宾语情况,相当于连词“而”
3、表目的。二、通过分析词的组合,辨明用法,理解词义一个词,尽管义项繁多,但当它进入句子,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解释。所以解释文言词语时,可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这个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即了解这个词在句屮充当什么成分,然后根据这个词和其它词构成的语法关系来推求它在句中的意义。词和词的组合,总有一定的意义关系,有一定的规则,分析词和词的组合,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主要是做形容词用,如果学牛不懂语法就很可能将“善”译作形容词,致使语句不通,但是如果学生知道形容词作谓
4、语是不带宾语的,就知道“善”不能作形容词讲,因为“善”后带了宾语“留侯张良”,就该活用为能带宾语的动词了。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学生必须耍掌握的内容。活用词最大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而这一点是受一定的语言环境限制的,在分析时要注意活用词前后的修饰成分以及它们的结构关系。如果我们平时只是告诉学生,它本来是什么词,现在活用为什么词,意即什么什么,学生是难以理解透彻,也是难以记住的。如果我们能够带领学生根据语法知识分析一下前后词的组合关系,再讲活用现象,学生就不仅“知英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了,记忆也一定能保持得持久些。当然
5、,学生如果养成了分析的习惯,有些东西也就无须死记硬背了。如:妾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这是一道翻译题,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根据我们平时所讲,动词前面的名词不是做主语的话,一般就是名词作状语。如果学生能够注意到“廷”和“面”的后面分别是“折”和“从”两个动词,而且这里已经有了主语“裴矩”,也就能把这两个字翻译为“当廷”、“当血”,从而准确地把句子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三、通过成分的分析,把握句式特点,理解语义文言句式和活用是多年高考必考的内容,掌握文言句式,关键是要把握住句子内部
6、的句子语法特点。《劝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讲解这个句子,我们一般总是问学生:这个句子的句式上有何特点,很多学生凭感觉说是倒装,却判断不出是定语后置。如果我们换种问法,请学生翻译这个句子,再思考“利”和“强”在句子中作啥成分,起啥作用,学牛.就会明白作定语修饰“爪牙”和“筋骨”,也就明白作定语了,就会轻松知道啥叫定语后置了。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一句:忌不自信。这个句子,直接就句式提问也未尝不可,但总有些“无用功”之感,会的不问也会,不会的问了也白问。但如果从成分分析入手,问学生主语是什么?(邹忌),谓语呢?
7、(信),“信”的对象呢?并与现代汉语作一翻比较,学生就能很快说出该句的句式特点,并能准确地把它翻译出来。成分的界定,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句式,理解词义,有时对我们的思维还起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使我们的翻译规范而不随意。如《荆轲刺秦王》中的: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这个句子有同学就翻译为:太子丹和宾客知道这件事的,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荆轲。严格说来,是不准确的,因为不懂语法,“知其事”是修饰“宾客”的作了宾客的定语,但被后置了,匸确翻译该是“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四、通过分析句子间的关系,理解句意,确定词义同词的组合
8、一样,一段话屮的句子也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连缀起来的。而这“一定的顺序”又反过來制约着我们的言语行为,规定着你说了“因为”,就得说“所以”,前面有个“如果”,后面就应该有个“那么”。因此我们也可以从句与句的关系分析,推断词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