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615202
大小:12.26 MB
页数:89页
时间:2020-04-21
《生理学第03章 血液.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生理学第三章血液目录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二、血液的理化特性第二节血细胞一、红细胞二、白细胞三、血小板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二、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血量、血型与输血原则一、血量二、血型学习目标:1.掌握血液的组成,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各类血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红细胞的生成,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BO血型的分型依据和输血原则。2.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蛋白的分类及作用,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因素,生理性止血,体内重要的抗凝物质。3.了解纤维蛋白溶解,交叉配血试验,Rh血型系统。4.能运用本章所学基本知识,分析临床上常见贫血
2、的原因,能正确使用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5.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各种与血液有关的如出血、止血、凝血、出血点、紫癜、贫血等现象,并解释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治疗与护理的措施。5对人而言最宝贵的是生命,对生命而言最珍贵的是血液。血液通过运输、防御、保护、缓冲和调节等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液血细胞(40-50%)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浆(50-60%)水(91%)电解质(无机盐)血浆蛋白白蛋白(A)球蛋白(G)纤维蛋白原(F)一、血液的组成其他有机物非蛋白氮不含氮的有机物(一)血细胞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
3、为40%~50%。正常成年女性为37%~48%。意义(二)血浆(二)血浆水(91%~92%)白蛋白血浆蛋白球蛋白溶质(8%~9%)纤维蛋白原无机盐:Na+、K+、Ca2+、Mg2+、Cl-、HCO3-、HPO42-、SO42-非蛋白含氮化合物:尿素、尿酸、肌酸、肌酐、氨基酸等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葡萄糖、脂类血浆血浆蛋白的生理功能1.运输作用2.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A)3.参与凝血和抗凝纤溶作用(F和凝血因子)4.免疫功能(G和补体)5.营养功能6.缓冲作用(血浆白蛋白和其钠盐组成缓冲对)二、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颜色(二)比重(三)血液粘滞性(四)血浆渗透压(五)血浆的PH(一)血液颜色血
4、液的颜色主要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量和含氧量动脉血鲜红色,静脉血暗红色(二)血液的比重全血的比重为1.050~1.060,与红细胞数目有关。血浆的比重为1.025~1.030,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三)血液粘滞性通常是体外测定血液或血浆与水相比的相对粘滞性。全血的粘滞性为4~5,主要决定于血中红细胞数量。血浆的粘滞性为1.6~2.4,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四)血浆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其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单位:毫渗透克分子(mOsm)毫渗正常值:300mOsm/L,相当于5790mmHg(770k
5、Pa)(四)血浆渗透压1.晶体渗透压形成:血浆中的NaCl、葡萄糖、尿素等(主要是NaCl)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晶体渗透压对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起重要作用。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0.85%的NaCl溶液,5%的葡萄糖溶液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如10%的葡萄糖溶液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注意: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如1.9%的尿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液。晶体渗透压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四)血浆渗透压2
6、.胶体渗透压形成: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作用:胶体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维持正常血容量有重要作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血容量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及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生理作用1.5mOsm/L298.5mOsm/L正常值血浆中胶体物质主要是血浆白蛋白血浆中晶体物质主要是NaCl形成胶体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五)血浆的PH正常7.35~7.45主要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即NaHCO3/H2CO3的比值。PH值的稳定还需正常的呼吸功能和肾的调节作用。第二节血细胞(一)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双凹碟形,无细胞核和细胞器,含丰富的血红蛋白(Hb)。男:(4.
7、0~5.5)×1012/L女:(3.5~5.0)×1012/LHb男:120~160g/L女:110~150g/L一、红细胞联系临床是指外周血液中,单位体积内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值。贫血:一、红细胞红细胞的生理功能1.运输O2和CO22.对血液酸碱度变化起缓冲作用一、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可塑变形性2.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变形性红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