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doc

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doc

ID:53581757

大小:1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4

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doc_第1页
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doc_第2页
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doc_第3页
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分析人工挖孔桩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人工挖孔桩由于其受力性可靠、施工方便、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越来越受到设计、施工单位的认可,因而在公路、铁路、民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但其施工也受到水文、地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水、溶洞、淤泥层、流沙影响为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收集了一些经验教训,现汇集成文,以期对类似工程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工程概况 衢常铁路立交桥起迄里程为K75+576.60~K75+674.80,主要功能为黄衢南高速公路跨越衢常铁路,并在K75+649处兼跨人通。本桥上部采用3×3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下部采用桩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挖孔灌注桩基础。 

2、衢常铁路立交桥设三跨,两台两墩,共有24根桩,其中0号台和3号台各8根,桩径1.2m;1号墩和2号墩各4根,桩径1.5m。本桥位于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段,施工难度大。 2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2.1水 本桥施工段属温湿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且多集中于3月份至7月份,易造成地表水漫流。地下水主要为基岩岩溶、裂隙水及第四系空隙水,水量随季节、气候和地势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开挖破坏了原有水系的平衡,使水从裂隙、空隙中涌入孔中,造成挖孔难度增大,严重的会导致塌孔。处理措施如下: 2.1.1孔口周边用混凝土或红砖砌成井圈,并高出原地面30公分,同时做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入附近的沟渠.。 

3、2.1.2当地下渗水量不大时,边挖边将泥水用吊桶运出。地下渗水量较大时,先在桩地挖集水井,用水泵将水排出桩外。 2.1.3当涌水量很大时,将一桩提前开挖,使附近地下水汇集于开挖桩内,再用水泵将水抽出,降低周围桩地下水位,起到深井降水作用,便于施工。 2.1.4采用井点降水法、帷幕排水法排水,相对造价比较高,施工复杂。从经济、技术方面考虑,实践中挖一口临时井,深度10米左右,并利用现场钻探设备在井底均匀地钻3个孔,到达含水层,深度为35米左右,既起到一定的降水作用,又可以提供施工用水。 2.2溶洞 本桥位于山间斜坡,地势由南向北微倾。设计提供地质报告,上部为坡洪硬塑含角砾、碎石亚

4、粘土,厚约3.2~4.8m;局部分布含粘性土碎石,松散,厚约5.0人工挖孔桩由于其受力性可靠、施工方便、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越来越受到设计、施工单位的认可,因而在公路、铁路、民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但其施工也受到水文、地质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其中以水、溶洞、淤泥层、流沙影响为重。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收集了一些经验教训,现汇集成文,以期对类似工程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工程概况 衢常铁路立交桥起迄里程为K75+576.60~K75+674.80,主要功能为黄衢南高速公路跨越衢常铁路,并在K75+649处兼跨人通。本桥上部采用3×3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

5、先简支后连续结构;下部采用桩柱式桥墩、肋式桥台;挖孔灌注桩基础。 衢常铁路立交桥设三跨,两台两墩,共有24根桩,其中0号台和3号台各8根,桩径1.2m;1号墩和2号墩各4根,桩径1.5m。本桥位于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地段,施工难度大。 2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2.1水 本桥施工段属温湿性季风气候,温和多雨,且多集中于3月份至7月份,易造成地表水漫流。地下水主要为基岩岩溶、裂隙水及第四系空隙水,水量随季节、气候和地势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开挖破坏了原有水系的平衡,使水从裂隙、空隙中涌入孔中,造成挖孔难度增大,严重的会导致塌孔。处理措施如下: 2.1.1孔口周边用混凝土或红砖砌成井

6、圈,并高出原地面30公分,同时做排水沟将地表水引入附近的沟渠.。 2.1.2当地下渗水量不大时,边挖边将泥水用吊桶运出。地下渗水量较大时,先在桩地挖集水井,用水泵将水排出桩外。 2.1.3当涌水量很大时,将一桩提前开挖,使附近地下水汇集于开挖桩内,再用水泵将水抽出,降低周围桩地下水位,起到深井降水作用,便于施工。 2.1.4采用井点降水法、帷幕排水法排水,相对造价比较高,施工复杂。从经济、技术方面考虑,实践中挖一口临时井,深度10米左右,并利用现场钻探设备在井底均匀地钻3个孔,到达含水层,深度为35米左右,既起到一定的降水作用,又可以提供施工用水。 2.2溶洞 本桥位于山间斜坡

7、,地势由南向北微倾。设计提供地质报告,上部为坡洪硬塑含角砾、碎石亚粘土,厚约3.2~4.8m;局部分布含粘性土碎石,松散,厚约5.0m下伏基岩为灰岩和泥岩,风化强烈,呈硬土状,厚约2.55~7.8m灰岩岩质硬,节理发育。挖孔桩在开挖过程中与设计提供的地质资料不符,挖桩过程控中有大量溶洞出现,伴有涌水、稀泥土上涌现象。设计院对本桥重新进行了逐桩勘探,发现原设计桩底仍有溶洞。 当挖开溶洞时首先查看溶洞内是否有水,若有,人员迅速撤离到地面等其自然排除,水位稳定后再进行排水,然后继续开挖。此时根据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