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社会科学研究2008.2.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研究〔主持人语〕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并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体制内,以期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这就必然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最大限度地代表民意、整合利益、引领社会,而要努力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为民众的利益表达和公共政策的选择,提供制度化的平台,也必然要求以改革
2、创新精神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提高党在民主法治前提下的执政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政治学界一直在关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进程,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本期所刊发的几篇论文都是力图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分析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可能的发展路径,深入解读我国改革开放最高决策层关于政治发展的基本战略思路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总体价值结构,探析中国流动人口中政治排斥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对现代西方国家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以借鉴其合理的经验搞好中国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现状及其成因浅析黄卫平陈文〔摘要〕当代中
3、国政治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从目前情况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新理念多,实质性举措较少。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来看,由于压力型体制的权力制约、利益来源的上级依赖,如果中央要实际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地方官员也很难形成阻力,加上表现政绩的群体追随效应,地方官员反而更会在实践中创新改革方式,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实际上,中央在政治体制上也作了一些实际工〔作者简介〕黄卫平,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教授;陈文,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工作人员,同济大学法政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深圳518060。·1·作:如在全国范围内乡镇长和乡镇党
4、委书记的选举方式改革不断涌现;直选地方党代会代表和党代会常任制的试验继续推进;公推公选县长及地方政府官员的实践探索已经开题;区县人大代表群体竞选现象开始显现。政治体制改革有了一些进步。但目前的改革步伐较慢:一是基层民主政治改革试点经验尚有未被中央逐步规范和推广的趋势;二是“人走政息”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民荐候选人”和“自荐竞选者”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四是缺乏明晰的政治体制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现阶段,中国改革最高决策层以巩固政权为依归,以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紧迫需求来决定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将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上,并将政治体制改革的
5、具体内容寓于构建和谐社会之中。〔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2-0001-08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及走向是个极的层面,呼吁实现民主政治制度化、法律化,提出了富挑战性的问题。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但由于“文革”后期国体制改革”是有准确界定的,那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初百废待兴,的领导之下,以维护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目标,当时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紧迫需求是迅速发展经积极、稳妥地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济,推
6、进经济体制改革。因此,邓小平虽然为国家〔1〕和步骤”,以保持传统体制的优势,改革其弊端,权力结构体制层面的政治改革开了题,但政治体制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决策层对何谓传统体制的优势改革的实际操作则主要是被市场导向的经济改革与弊端的认知,以及对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和时机拉动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的判断,从根本上决定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进严重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程。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是中国现实政治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2〕语境中的“政治体制改革”。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我们党和国家处在决定〔4〕政治
7、体制主要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和其他政治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这对后来中国政治组织的结构体系、职能划分及其运作方式,一般分体制改革的实际推进产生了深刻影响,涉及国家权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权力结构体制,主要包括执力结构体制的改革被长期搁置,改革的重点基本上政党的产生方式与执政方式,国家立法、行政、司法限于行政体制层面。权限的划分及相互关系,国家基本的选举制度和决一方面,中国最高决策层坚持认为“我们适应策模式等;二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主要指政府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民主化和法构的设置及其职能、政府的社会调控机制、国家人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根据中国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