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

ID:53430945

大小:4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03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_第1页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_第2页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_第3页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_第4页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比的意义》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当下,不少数学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闹、活跃,但真正留给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却少之又少。这与许多一线教师对数学教育本质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数学内容缺乏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盲目追求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有关,从而导致数学课堂中,学生缺乏对数学内涵必要而深刻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涵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下面就围绕这个主题谈谈我在“比的意义”教学中的一些思考。一、创设有价值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是沟通数学与

2、现实生活的桥梁。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不仅仅指情境的现实性、趣味性,而一定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最终是要为我们的数学教学服务的。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更快捷地引领学生深刻领悟数学的本质。教师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促进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调控情境走向,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深刻理解与建构。【教学片段1】师:下面是我们的老朋友淘气的四张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图片,请同学们欣赏。(出示照片)师:你觉得哪些长方形图片看起

3、来更舒服?全班统计,发现大多数同学喜欢A、B这两张图片。师:在这四张图片中,大多数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A、B,谁来说一说想法?生1:C号长方形太长了,D号长方形太扁了,不好看。生2:A、B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比例比较匀称,看起来舒服。师:看来长方形好看不好看还与它的长与宽有关。(出示A、B两个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数据:长方形A的长5厘米、宽3厘米;长方形B的长8厘米、宽5厘米。)师: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吗?结合学生回答,师板书:5÷3=5/33÷5=3/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8÷5=8/5(长是宽的几倍)5÷8=5/

4、8师:对于这样的关系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比如说,在长方形A中,长是宽的5/3倍,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5比3;宽是长的3/5,可以说成什么?生:3比5。师:谁会用比来表示长方形B中长和宽的关系?生:长和宽的比是8:5,宽与长的比是5:8。师: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呢?生1:我觉得比与除法有关。师追问: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生1:我看到这几个算式都是除法算式,发现比表示相除关系。生2:求谁是谁的几倍,或者求谁是谁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算,又能说成“比”,所以我觉得比跟除法有关。师:同学们真善于观察和分析,你们的发现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比

5、的意义(板书)片段1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长方形图片选美”,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得出长方形图片美的程度与图片的长与宽的倍比关系有关,从而自然地把“比”与“倍比”、“分数”联系起来,这样就首先从整体上揭示了“比”的本质。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发现比与除法的关系,初步感知比的意义,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意义的理解与建构。二、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突出其本质属性。客观事物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有本质的和非本质的,而本质属性是构成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学生对一个知识的学习要经历逐步剔除知识的非本质属性,从

6、干扰因素中辨析出知识本质内涵的“曲折”思维进程。也就是说,数学内涵的真正获得离不开比较、辨析活动,而这种辨析、比较的思维活动需要一定量的例子(特别是反例的对比)进行操练。如果举例偏少,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力就会弱化,就会削弱思维进程的“曲折感”和“冲击力”,使知识获取的认知状态容易停留在思维表层。因此,教学时要善于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为学生提供适量的实例,让学生经历由表及里的辨析过程,通过对“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这一概念内涵的不断反刍,最终将其落实至思维深处。【教学片段2】出示:(1)围棋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4人。(2)某水果的

7、香蕉售价5元4斤。(3)一辆汽车4分钟行驶了5千米。师:你认为哪些能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能表示就请写下这个比,并想一想你写出的比是谁与谁的比,比出来的结果表示什么意思?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动笔做一做,同桌之间先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生1:第(1)题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来表示,第(2)、(3)不能。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认同生1的意见,个别学生面露困惑之色,但没人表示反对。师追问生1:说说你的想法。生1:因为第(1)题中的两个数量都是人数,单位相同,所以能用比来表示。第(2)题和第(3)题中的两个数量单位不相同,所以

8、不能用比表示。很多学生表示赞同生1的意见,没有反对的声音。师(有意挑起争端):听起来似乎有道理,而且大多数同学都支持这个观点,但真理有时候却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难道没有人提出反驳意见吗?生2(有些犹豫):我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