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90792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3
《《狼》(蒲松龄)教案案例-张佐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狼》(蒲松龄)教案案例张佐江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流畅朗读课文,了解一词多义的现象;学习本文生动、精炼的语言和先叙后议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按照整体把握—具体探讨—感悟升华这一过程进行教学;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目标:认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明确在邪恶势力面前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道理。教材剖析:《狼》是清朝时期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作者以简捷、生动的语言和先叙后议的写法,叙述了一位屠户在傍晚回家的路上遇狼、惧狼、避狼、杀狼的经过。情节结构紧凑,扣人心弦。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对屠户的一系
2、列动作、神态的描写,读来真让人拍手叫好,同时我们也为狼的狡诈阴险而忍俊不禁。由屠户的胜利启示我们人生的旅途坎坷不平,我们要勇于面对一切危急、困难甚至不幸,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这些需要引导学生去感悟。当然,也可以从狼的可悲下场去教育学生:贪婪、虚伪狡猾、阴险,善于玩弄手段是没有好下场的。在教学中,要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法,不让学生翻译,要重视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根据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一故事讲给大家听。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找出有关描写屠户和狼的句子,从而体会屠户的机智和狼的狡猾。在探
3、究中让学生抓住屠户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的词语如:奔、倚、弛、持、暴、劈、毙、断、亦毙;惧、大窘待等。教学设想: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的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为此,我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以下设想:把握教学重点《狼》是一篇笔记体小说。小说以屠户遇狼为情节的开端,主要写屠户惧狼、避狼、杀狼的全过程。通过生动、简练的语言塑造了机智的屠户这一形象,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危急、困难面前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
4、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启示我们在学习、生活中要勇敢地面对困难,要善于用“智”去战胜强大的对手,成为生活的强者。教学本文,要紧紧围绕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自读理解、感知品味、思考体验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抓住探究的关键本文探究的重点应放在屠户的机智、狼的狡猾的有关重点语句的分析。另外,对本课中由叙述自然过渡到议论的写法,也应作为研讨学习的重点。二、设计好教学步骤: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教师范读,感知课文3、复述朗读,探究全文4、延伸拓展,总结升华教
5、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只漂泊在风浪中的小船,时常会遇到岛屿和暗礁。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些逆境和挫折呢?这一点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塑造的屠户形象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同学们,你们一定想通过这课的学习得到一些启迪和教育,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狼》这篇小说。1、出示狼的图片2、出示教学目标了解作者(二)、熟读课文,了解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出停顿、语气、语调。2、展示字词,学生读课文两遍,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3、请学生个别读文,其他学生给予评价。4、学生用自
6、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大家听。(三)、探究全文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叙述和评论内容把本文分成两部分。2、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找出自己最感受兴趣的语句去读。并说说为什么。3、出示一词多义的有关词语:一狼洞其中屠自后断其股两狼之并驱如故屠乃奔倚其下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4、师引导说出狼的狡猾和屠户的机智的词语狼的狡猾: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屠户的机智勇敢:奔、倚、弛、持、屠暴起、以刀劈、数刀毙、断其股、亦毙之等。(四)延伸拓展,总结升华师:这篇小说以狼的失败,屠户的胜利而告终。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什么
7、启发和教益呢?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五)总结: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想给同学们留下更多的思考,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时常会遇到惊涛骇浪,急流、险滩。在这些困难和挫折面前,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它,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为自己找出一条成功之路,成为生活的强者。希望每位同学们都有向文中的屠户那样,善于用“智”,相信你们会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勇敢的弄潮儿的(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第二题板书设计屠户:遇狼—惧狼—避狼—杀狼要善于用智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能让学生从
8、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且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人生哲理的启迪。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但也有很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师的点拨不到位,有些语言欠流畅,逻辑性也不是很强;对教材剖析理解得不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缺乏激励性的语言。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的主动参予学习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