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35630
大小:1.65 M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3
《新基础教育读后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优化教材:让学生思维从“散点”走向“结构”——读吴亚萍老师《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后感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陈志凤最近阅读了2016年第03-04期《人民教育》杂志,其中大篇幅的刊登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研究成果,我认真拜读了专辑中的每篇文章,每位专家都根据自己的领域提出了前瞻性和指导性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在参加了近7年的新基础研究实验后,再来阅读这些文章,让我们更好地进行回望和反思,同时学习更多的理论也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前行!作为数学老师,读完读吴亚萍老师《学科教学育人价值的开发与转化》一文收获颇多,文中提到的很多
2、思想、做法都引起了我的共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对“变点状式为结构式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吴老师在文中指出:“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于根据教材编排,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一组练习匀速的教学方式,形成备一节课,上一节课、评一节课的思维惯性。这样“点状式”的教学行为很容易导向学生认知的割裂和学习的被动。”这确实是目前很多学校,很多老师的教学现状。课堂是生成教学目标的平台,教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载体。课堂上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部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仅仅是部分知识,作为现代的课堂至少应有三条传播知识技能的途径,或者说有三个维度的传播与接受空间。教师
3、在没有悟透教材的基础上教学,那只能是单线条单维度的知识传授,下课铃声响起时,学生只是看了一场独脚戏,甚至什么感觉也没。因此,教师使用教材时不仅要理解吃透,还应具备整合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创设资源生成的契机。一、整合教材创设生成契机【案例一】苏教版小学数学四上《平行和相交》单元教学。教材通常采用分别教学的编排方式,即先进行垂直概念认识的教学,后进行平行概念认识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直线的某种关系进行比较集中和强化的认识,但同时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容易使学生对直线位置关系形成单一和点状的认识;二是不利于学生参与和经历直线位置关系概念形
4、成的建构过程,这样垂直和平行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就愈加抽象,更不用说学生对于直线位置关系的整体把握了。基于上述认识,在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时,采用整体感悟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先整体感悟直线的各种位置关系,然后再分化认识局部的垂直概念和平行概念。在引导学生整体认识和感悟直线各种位置关系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历如下过程:课前积累:1、复习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2、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再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和第一条直线组成一个图形,你能画出多少种?3、收集资源,丰富完善形成8中类型。核型推进:1、一级分类:①引导分类。②比较辨析。③加工完善。2、收集学生
5、的分类情况分析比较:生1:两条直线交叉:①③④⑤生2:两条直线交叉:①③④⑤两条直线不交叉:②⑥⑦⑧两条直线快要交叉:②⑥两条直线不交叉:⑦⑧生3:如果将②⑥中的两条直线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它们也会交叉,所以应该这样分类:两条直线交叉:①③④⑤②⑥两条直线不交叉:⑦⑧精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结合对直线已有的认知想到延长②⑥中的直线,将8种情况根据是否相交分成两大类,从而揭示出平行的概念。2、二级分类:如果将①③④⑤②⑥根据是否相交成直角继续分类。生:两条直线交叉:③④⑥①②⑤两条直线不交叉:⑦⑧通过二级分类,揭示出垂直的概念,这样通过对直线相交、垂直和
6、平行的各种位置情形的梳理和归类,提炼出如右图所示的直线位置关系,帮助学生对直线位置关系形成认知的结构化。从直线各种位置关系的材料积累和呈现,到想象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的过程,再到对直线相交、垂直和平行的各种位置情形的梳理和归纳,体现“材料感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出直线位置关系的概念形成过程。二、重组教材构建知识框架《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简而言之,教材是为学生服务,为教者服务的。数学教材的编写凝聚着众多专家的智慧与思考,教师要利用教
7、材组织教学,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托。但是,教材主要是知识的载体、媒介,在相关的知识点的编排上有时缺乏连贯性,导致育人价值的狭隘,这时教师就有必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努力将散点的知识结构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案例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上《认识小数》单元教学。认识小数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三年级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引出小数,再分析具体实际情境意义的小数的含义,最后沟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从而认识小数的意义;第二课时才安排认识小数的数位、计数单位以及组成,小数的读写则是在两课时中分别渗透,并在后续的课时中
8、分别教学小数的性质、比较大小、改写、求近似数等。这样一种点状的安排,在以往教学小数意义时总感觉小数意义的揭示异常突兀,学生的理解不透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