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海州湾赤潮发生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7卷第2期海洋科学进展Vol.27No.22009年4月ADVANCESINMARINESCIENCEApril,2009海州湾赤潮发生期生态环境要素分析11123程军利,张鹰,张东,刘吉堂,陈双双(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2.连云港海洋环境监测站,江苏连云港222001;3.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摘要:根据2006年秋季海州湾赤潮监测资料,分析了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赤潮发生前后主要营养盐变化特征、赤潮发生与天气的关系。发现:赤潮发生前,海州湾近岸水域严重富营养化,成为本
2、次赤潮发生的条件。赤潮发生过程中,天气晴朗、海面风力小,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增加,Ch-la质量浓度上升,温度、盐度变化不大,DO和pH值变化较大,N/P升高;营养盐中P降幅最大,P被认为是本次赤潮的限制因子,Si也被大量消耗,但其质量浓度下降滞后其他营养盐。10月6日以后,主要营养盐质量浓度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赤潮开始消退。关键词:海州湾;赤潮;浮游植物;营养盐;富营养化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47(2009)02-0217-07海州湾是我国黄海中部沿海一个典型的开敞式海湾,北起绣针河入海口,南至灌河入海口,全长近170km
3、,呈新月型。由于沿岸有17条河流注入,带来大量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得海州湾成为江苏赤潮[1]发生频率较高的海区。[2]许多学者对中国沿海港湾内发生的赤潮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齐雨藻等分析了南海大鹏湾海洋褐胞藻(Chattonellamarina)赤潮发生前后环境因素变化与赤潮发生的关系,得出铁离子和风速是形成该赤潮的主[3]要环境要素,硝酸盐浓度的增加是形成该次赤潮的条件;顾海峰等探讨了长江口塔玛亚历山大藻[4](Alexandriumtamarense)孢囊在长江口甲藻(Dinoflagellates)赤潮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洪君超等对长江口中肋骨条藻(Skele
4、tonemacostatum)赤潮发生过程中营养盐在潮汐的作用下存在日波动现象以及赤[5]潮发生过程中生态环境要素变化作了分析;赵章元针对我国江河湖海赤潮和蓝藻水华频繁发生的势态,经过多年研究试验,阐述了赤潮和蓝藻水华发生的机理及其标本兼治的方法。关于连云港海域赤潮的研究较[6]少,仅见张旭等对连云港海州湾赤潮监控区一次多纹膝沟藻赤潮的分析。本文针对2006年10月连云港海州湾海域的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catenatum)赤潮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N和P等生态环境要素与赤潮发生的关系,旨在为赤潮发生前生态环境研究和海洋环境管理部门开展赤潮监测和预测提供
5、参考。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区简介海州湾海域辽阔、水深浅、光照充足、潮流通畅,并且拥有沙质、基岩质和淤泥质等多种海岸类型,这些条[7]件使研究区海域浮游生物十分丰富,成为各种鱼类、贝类食饵生长的理想场所。研究区(3444N~3448N,11931E~11935E)靠近连云港东西连岛,海岸类型为剥蚀性基岩海岸,水下浅滩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收稿日期:2008-03-03资助项目: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调查与评价(JS-908-01-05);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江苏沿海海域水质遥感监测研究(CX07B-041Z)作者简介:
6、程军利(1982-),男,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研究.E-mail:chengjunli1982@126.com.cn(高峻编辑)218海洋科学进展27卷赤潮监测区域见图1。1.2分析方法2006年10月26日赤潮暴发期进行连续观测,同时对比9月18日、25日和10日三次水质监测资料。选取赤潮爆发区中心A~F六个站位的表层海水(深度<0.5m)、水温(t)、盐度(S)、pH值(pH)、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活性可溶性无机磷(PO4)、硝态氮(NO3)、亚硝态氮(NO2)、铵态氮(NH4)、叶绿素a(Ch-la
7、)等作为监测的环境因子。海水表层样采集时间为当日上午10:30~11:00,化验分析时间为当日[8]13:00~14:00。水质数据分析按海洋环境监测规范方法进行。Ch-la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NO3-N测定用锌-镉还原法,NO---2N测定用重氮偶氮法,NH4N测定用次溴酸钠氧化法,PO4P用磷钼蓝法测定,SiO-3Si用硅钼蓝法测定。图1海州湾赤潮监测区域Fig.1TheredtidemonitoringaerainHaizhouBay2结果与讨论2.1赤潮发生前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密度及Ch-la的变化根据2006年秋季海洋环境监测资料,秋季海州湾海域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