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3303089
大小:2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3
《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对于企业的管理及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实际内部审计情况并不佳,相关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导致其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作用很有限,所以,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的上市公司特点的内部审计系统,加强监督、完善内控、规避风险。 关键词:内部审计;设置原则;建议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2-0119-01 一、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基本原则 我们国家内部审计机构尚处于建
2、设初期,基本构架和建设思路已有较为明确的规定,但是建设步伐较慢,主要是各个单位建立的内部审计没有按照预想情况建设,主要是没能很好的遵守我国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基本原则。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有以下三点: 第一,权威性原则。提升审计机构的权威是顺利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内部审计是国家授予的权力,部门、单位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时,应就内部审计的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并强调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以利于工作的进行。 第二,独立性原则。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中都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要保持其业务的独立性。要将其机构
3、设置独立起来,不能依附于财务部门中,也不能依附于其他管理职能部门中,否则就导致其独立性的丧失和难以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 第三,高效专职原则。高效是指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该精干,因事纳入。专职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应该是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它完全置身于其他具体的业务活动之外。 二、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内部审计尚处在初级阶段 许多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作为内部审计职业的国际性组织成立了60多年,自成立之日起就着手制定了内部审计的相关准则,根据内部审计
4、的具体情况不断修正内部审计准则,目的是为了给内部审计实务提供执业标准,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国家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建立不到20年,我国的内部审计理论也相对落后。 (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的企业管理层并没有对内部审计提起高度重视,认为内部审计只是检查企业内部经济问题的手段,并且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经营自主权。因此,企业没能够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也不尽合理,降低了企业管理效率。 (三)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我国内部
5、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滞后性,因为他们将精力全部投放在对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检验和监督上,审计工作主要围绕程序、计划、法律、规章的遵循,资源的节约使用,保护资产安全,经营目标的完成等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了财务领域,并没有深入到企业管理之中,导致审计目标过于简单,没有全局观念。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我国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关键的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了企业必须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并没有规定内部审计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管理层在公司治理中需要对内部审计的
6、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需要能够对内部审计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它的职能且实现企业的价值不断增值。同时需要强化内部审计的地位,认识到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是源于企业自身管理和发展的需要,从实质上去认识内部审计的本质和重要性。 (二)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实际上,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诸多问题,最终导致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大大妨碍了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能够使企业的监督机制得到补充和完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内部审计是隶属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就越强的原理,地位也就相应的越高,所以,合理地设
7、置内部审计机构是企业发展的保证,审计机构才能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三)强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内部审计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会随着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的频繁变的复杂,在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企业才能适应内部审计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学历较低,且素质较差,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审计人员掌握新的技术与方法,不断更新知识,以便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四)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 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一直以来都偏重于财务领域,没有向业务领
8、域和管理领域拓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扩大工作范围,最重要的是从管理层转变观念开始,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范围应该向管理领域拓展,可以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来帮助企业规避和控制风险,将企业的风险降低到能够接受的水平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杨驰,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